楊雪霞
摘 要:隨著人文理念的快速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小學教育中,班主任作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主導者,他們的言行舉止對于學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可以引導學生的自身發展。因此,現階段對小學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變原來傳統的管理方式,追求、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引領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自主地位,而班主任要認識到自己的角色轉變,為學生提供認真細致負責的服務。結合“以人為本”的思想觀點,針對開展新的管理模式進行探討,提出適應當下社會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以人為本;管理;小學;研究應用
在原來的小學教育中,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管理者”,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來決定一件事情的走向,這是一種傳統的管理模式,并未深入到學生內部,關心了解學生的困擾,班主任擁有絕對權威的管理模式令學生難以提出質疑的聲音,從而使學生委屈自己,絕對服從老師的命令。近年來,圍繞著快速發展的素質教育,班主任的管理模式逐漸發生了變化。在現在的教育領域中,班主任開始讓學生掌握話語權,以學生為本,圍繞著學生開展教育工作,注重學生的自身發展,引領學生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推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從而改善以前傳統教育模式留下的弊端。
一、當前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環境,當前小學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第一是容易混淆身份定位,比如,一個老師既是班主任又是授課老師,在這種有著雙重身份的條件下,容易在開展教學管理任務的同時,為了減少繁重的教學任務而進行授課工作,造成主次顛倒的現象,將“以教為本”作為教學管理中的核心任務,忽視了作為主體的學生,這使得學生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即“老師說什么,我做什么”的服從心理,缺乏創新的思維能力。
第二是容易強調自我的權威身份,忽視學生的心理訴求,不能因材施教,壓抑學生天性,反對學生追求獨特,發展自我個性。在傳統的教育文化里,班主任容易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認為學生只需掌握好課程內容,把握重點,提升成績就是全部。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往往會抹殺學生的天性,否定學生的獨特個性,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厭學等主觀情緒,懷疑自己沒有可發展的才藝,從而越學越差,越學越厭倦,早早就脫離學校進入社會。人才培養固然重要,但個性發展的需求也不容小覷。現階段的升學考核方式是班主任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的原因之一,這使得班主任在重抓學習和培養學生個性兩者之間產生猶豫,最后遵循死板的教學規章,完全只顧教學任務,無視學生的個性培養,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與人才培養的原則背道而馳。
以上兩種約束性的管理模式,大大弱化“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這與我國現階段強調的“以人為本”的初衷相違背。
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改進管理模式
針對傳統教育模式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班主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第一是從師生關系的改善開始。班主任應該積極主動地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通過熱情積極的互動,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師生關系。在以前的教育體制里,老師作為絕對的主體,是一個權威的存在,學生對老師抱有敬畏之心,使得兩者之間存在涇渭分明的層次關系,也產生了不小的感情隔閡,這難免會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在推行素質教育的當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必不可少的。其意義在于推動班級管理,讓學生親近、信任老師,從而愿意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其次,要引領學生認識到他們是班級的主導者、建設者,引導其主動表達,班主任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注意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而不是刻意地關注某一類學生,忽視另一類學生。讓學生學會表達,暢所欲言,讓其在潛移默化中成為班級里的主人翁。
第二是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自我。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老師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全然不顧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為了保障教學任務的高度完成率,班主任會向學生重點強調不要標新立異、只需好好學習的觀點,這無異于抹殺了學生的個性,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流水線”產品,絲毫沒有自己的特色。在推行“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中,這種做法不可取。小學生在剛接觸教育的階段,正是培養自我人格的開始,因此,班主任應該認真、積極、負責任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尊重每個個體的差異,結合學生本身的不同特點,從而建立一套評價體系,并作為一個引導者、服務者,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取長補短或改善不足,實現全面的發展。
綜上所述,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在未來的教育模式中,必然是重中之重。要讓學生成為班級的建設者,讓其擁有話語權。班主任作為引領者,需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發展自我特色,揚長避短,真正實現學生的個體價值。
參考文獻:
江建榮.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班主任管理中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5(7):256.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