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云
摘 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氣氛;營造
經常聽到一些教師抱怨學生學習基礎差,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可不少有經驗的老師不論是教基礎好的班級,還是帶基礎差的班級,甚至在不了解學生的情況下借班上課,竟然能夠讓課堂情趣橫生、高潮迭起,教師教得輕松自如,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心得,略談幾種營造小學語文課堂氣氛的方法。
一、靈活的課堂導入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語文教學中,每節課的導入也是如此。教師要圍繞教學目的,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力求做到靈活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課前帶學生聽聽歌、唱唱歌、背背詩、猜猜謎……比如,教學《草原》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聽聽歌——《我的天堂》,騰格爾所指的天堂在哪里?為什么稱之為天堂?一下子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起了學生的積極反應。靈活的導入不僅讓學生從課間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集中學生注意力,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
二、多讓學生動手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尤其溺愛,孩子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因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教師要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也能把課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形象。這樣,課堂氣氛自然變得活躍起來。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語文天地”中,許多內容就是讓學生動手來做的。另外,作文課也可讓學生動手。比如,寫手工制作一類的作文時,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動手做,再進行交流,最后寫作。學生既會做又會說,當然會寫,不僅能寫出過程,而且能表達感受。這樣課堂形式變得豐富多彩,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三、走下講臺,親近學生
傳統的教學模式無非是教師“一言堂”或者簡單的“問答式”,教師大部分時間是在講臺上完成教學的。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雙向交流的過程,教師應該走下講臺,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心靈的差距,進行情感交流。這不僅是教師觀念上的更新,更是角色的轉換。到學生中去親近他們,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傾聽他們的心聲,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于學困生和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還要特別給予關懷,走到他們身邊,摸摸這個學生的頭,拍拍那個學生的肩膀,送上幾句鼓勵的話,讓他們有信心嘗試著參與討論交流。只要有了這樣和諧的關系,學生情感的閥門就能打開,一個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氣氛自然形成。
四、推進民主評價方式
課堂教學中,傳統的評價是以教師為主,往往忽略了被評價對象的存在,而且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半是批評與訓斥。這樣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導致許多學生不敢舉手發言,甚至沉默,課堂氣氛自然沉悶單調。
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通過評價,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力量;通過評價,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通過評價,融洽師生關系,加強師生的溝通,進行心與心的撞擊。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教師對學生評價外,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間互相評價,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也要讓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比如,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后,問問學生:老師哪里讀得不好,看看誰能發現?學生爭先恐后發言,不但看到學生的進步,教師自己也得到提高,真可謂是“教學相長”。通過民主評價過程,讓學生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
美國學者卡耐基曾經指出: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與鼓勵。在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應盡可能做到多一些欣賞和鼓勵的語言,通過評價喚起學生的激情,創造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五、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就像一個“魔術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影視重播、音樂烘托、實物演示、圖畫再現……給學生形象直觀、生動新鮮的視聽感受。在獲取大量信息的同時,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于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這就撥動了學生的心弦,蕩起其思維的浪花,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去。把多媒體信息作為新的教學資料,最根本的出發點在于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方向發展。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把握多媒體的使用,有利于營造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教亦多術矣”。教師要結合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和不同的內容,努力地探索,靈活地運用營造語文課堂氣氛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這樣,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海姣.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創建良好的課堂氣氛[J].新一代,2017(22).
[2]陳慧蘭.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方法[J].西部素質教育,2018(1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