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世艷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小學科學也從最初的三年級開始學習轉變為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了,這種學習時間上的轉變不僅標志著我國小學教學更加完善,更加趨向于科學化、務實化,還意味著我國科學教學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越來越受到了重視。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利用互動式教學促進小學科學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他們綜合能力的提升,成為每個科學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互動式教學;策略
相比較于原來的小學科學教材,新的教材不僅增加了技術與工程的相關內容,還增加了科學技術對環境、生活、道德以及思想的思考,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這些教材內容的變化,都傳達出我國小學教育的一種實事求是、全面發展、開拓創新的精神,標志著我國小學科學技術教學正在走向成熟。本文作者就如何利用師生互動方式,貫徹新的教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
一、課前互動,促進學生主動思考
課前預習是提高師生教與學效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學生只有提前將要學習的內容了解過了,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有針對性地聽課,增強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一定要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并和他們進行積極的互動,激發他們對于要學知識的興趣,為他們提供更加多元的思路,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中來。
例如,在教授一年級學生“觀察葉”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我在課前讓大家將課本知識預習一下,并將家里的一些植物帶到學校里來,用做課堂觀察之用。但是很多的學生都愁眉苦臉,不知道如何去辦,還有一個學生很不好意思地說道:“我的母親對花粉過敏,我們家一直以來都沒有花,只有一盆仙人掌。”看到大家失望的表情,我引導學生:“我們家里沒有植物,我們可以去別的地方尋找啊,比如,我們可以去問公園的園林工人,看看哪些植物是可以讓我們借走的,或者看看哪些植物是可以送給我們的,如果這些都不行,我們還可以去郊外自己采一些無主的植物啊,或者我們尋找一些我們喜歡的植物,對它們進行不同角度的拍照,這樣既能了解植物葉子的特性,明白它們的生長環境,還能親近大自然,一舉數得。”聽到我的引導,學生開心極了,紛紛去做準備了。
二、課堂互動,提升學生動手能力
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的實驗觀以及研究能力都是此次教材更改后著重增加的內容,也是學生在這個階段必須學會的技能和形成的觀點。所以,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育中,一定要和學生積極互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進他們科學研究觀和實驗技能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學生一年級下冊“觀察一種動物”的相關知識時,為了能讓學生對于蝸牛這種動物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識,理解其生長環境和生活習性,我特地帶領學生來到了一個陰暗潮濕的地方,讓學生自主尋找蝸牛,正在大家尋找蝸牛的時候,一個學生率先找到了一只,只見他將蝸牛一下子就捏在手里,還時不時地用自己的另一只手去揪蝸牛的觸角,看到這樣的情況,我急忙跑過去喝止了他,并且讓他將蝸牛放在地上,讓蝸牛自行離去。“我們研究蝸牛的目的是什么?”我將大家集中起來問道。學生想了一會兒搖搖頭。“我們研究蝸牛,是要了解它的習性和特點,以便將來能夠科學地保護他們。”我對著學生說道。聽到我的話,學生都低下頭,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看到這樣的情況,我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再次讓學生散開,讓他們自主尋找蝸牛去了……活動結束后,我讓每個學生寫一個實驗記錄,其中包括蝸牛的外觀、習性以及做了什么樣的實驗,實驗過程和驗證結果等等。考慮到他們的實際能力,我讓他們自由結成小組,利用小組完成這個記錄。
三、課后互動,促進學生自主探究
課后練習是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也是最能提升學生學科興趣的方式之一,因此,教師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一定要為學生留一些開放性、參與性比較強的作業,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僅能夠完成課堂知識的補充和練習,還能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開闊他們的視野,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完一年級下冊“觀察魚”的相關知識后,我為學生留下了這樣的作業:任意觀察一條魚,并通過對這條魚的觀察,了解它的大體分類,并列出至少3種和它屬于一種科目的魚的名字,對于前面的觀察任務,學生都能完成得很好,但是最后一個則讓他們很為難,他們完全不知道該怎么做。看到這種情況,我指導他們可以先將魚的照片拍下來,接著利用網絡的手段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其名字、從屬科類,之后再尋找相應的同類,并做相應的記錄和觀察。
總之,新時期的小學科學增加了更多的實際操作的活動,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也必須不斷學習和進步,緊跟教育教學的思想,為學生提供更科學的、合理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把他們培育成綜合性、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婉宇.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材料的選擇、搭配與呈現[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2).
[2]黃海波.重視數學思維培養 提升小學科學探究品質[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