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旦康
摘要:在高中教學過程中,數學是一門必不可少的課程,數學教育工作面臨著較大的挑戰,數學文化教育也遇到了發展困境。結合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現狀不難看出,高中數學文化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充分發揮文化教育的自身作用提升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是擺在當前教育人員面前的主要問題。下面本文主要論述了高中數學教學文化教育困境,然后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模式,希望能提升高中數學文化教育水平。
關鍵詞:高中數學;文化教育;困境;完善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1-0163-01
1.導致高中數學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1?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文化教育方式有待完善。事實上,數學本身就是一種蘊含文化底蘊的學科,最終是需要被繼承的,所以我們應該認真落實數學文化教育工作,并落實好數學教學目標。然而,當前許多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忽略了教學目標的定位,加上對其功能一知半解,因而對教學目標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數學史和數學文化應有的認識,處理教材時通常是例行公事,敷衍了事,照本宣科,對數學文化內涵、實質都缺乏科學研究。由于教學目標僅僅流于形式,從而導致了教學目標的設計無目標性,教師不知道也不關注教學結束后,數學文化教育會給學生數學學習帶來什么樣的益處,最后造成數學教與學的低效或無效。
1.2?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影響數學文化教育工作的落實。數學知識的學習直接關系到學生日后的學習,數學知識包含的內容較為廣泛,需要得到數學教師的重點關注和認可。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師往往“一言堂”,“目中無人”地忽視對數學本質的揭示,不重視學生能力的發展,只重“知識點”羅列,過于強化或深化“知識點”。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了一大套公式、定理,生搬硬套了一大堆解題套路,翻來覆去做無窮無盡的習題,這樣的數學學習使得學生無法品嘗到數學的“真滋味”,也掩埋了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創新意識,從而使得高中數學的教和學喪失了數學的靈魂———數學文化內涵。這種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忽視學生全面發展的表面化教學內容,當然會造成數學課堂數學文化教育的缺失。
1.3?簡單的教學模式制約著數學文化教育與高中數學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把高中數學教學工作與文化教育工作結合在一起。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數學文化教育,許多教師往往不知所措、一頭霧水。有些高中數學教師把數學文化教育僅僅當成“點綴品”,偶爾為之,對數學文化教育存在著片面理解與盲目追求的現象;還有些教師教學過程機械化、單一化,將數學文化和數學史混為一談,講講數學歷史上的人和事,介紹一些數學趣題,做一些數學智力游戲以及講講數學家成就誕生的背景,誤認為隨心所欲地添加一些“史料”就可以蒙混過關了。事實上,用文化的視角去觀察數學,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文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文化,而絕不是“數學+文化”的簡單疊加。
2.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知識教育困境的完善模式
2.1?進一步明確教學任務,充分發揮文化教育的自身作用推動高中數學教學的長遠發展。教學任務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幾點:首先,不可忽視科學性。正確理解數學課程的這些特征是上好數學課的重要前提,因此,制訂教學目標時,應首先定位在數學的意識、思想、精神和品質等方面,讓數學文化教育有方向、有目標。其次,還要注意合理性,數學文化的傳播不可急于求成,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已有的數學文化素材,提前揣摩學生的心理活動,正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科學處理學生的能力與知識、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關系,做到三點一線,實實在在保證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2.2?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文化教育的自身作用。把數學文化教育融入到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這一點通過數學教師的教學才能有所體現。數學課程中概念化了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顯性知識,數學內在的情感、態度等觀念性的因素和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與創造思維素養的培養是數學的隱性知識。如果將“準歷史現象”的方法輔助組織數學教學,必將是當前數學教學改革大潮中的一種有益嘗試。這種方法就是從學生實際出發,以數學文化為視角,通過對教材的改編、加工和再設計,將相關的數學史料串聯到教學內容中,適時介紹一些數學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和思想,讓學生跨越數學文化時空,感知數學文化的淵源和數學家的創新理念。
2.3?不斷完善教學模式,把數學文化教育與高中數學教學工作結合在一起,實現高中數學教學的多元化發展。如有關數學文化知識的一個段落、一個故事、一個漂亮的結論,就算是一句話,都可以穿插在具體的數學教學內容中進行。課后,師生也可以共同聊一個相關數學史的話題,讓學生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去查找資料,寫成數學小論文,然后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還可以將有關內容制作成PPT或教學視頻甚至動漫,通過形象化處理來提高教學效果。要弄清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橫向關系,特別是數學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戴風明.數學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缺失與對策[J].數學教育學報,2011(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