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七一
摘要:高中階段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詩歌,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詩歌鑒賞,提高自己的審美體驗,是廣大教師應當關注的要點。教師要指導學生誦讀詩歌,并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情懷;要讓學生利用知人論世的方式體會詩人的生平,感受詩歌的風格;要指導學生學習推敲詩歌詞句,嘗試以詩解詩。
關鍵詞:詩歌;審美體驗;高中語文
學生在經歷了小學和初中階段后,高中階段已經掌握了一定量的詩歌,但是對如何體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分析詩歌表達方式卻還并沒有系統了解?!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在高中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歌作品,并促使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嘗試探索詩歌的豐富意蘊,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并對詩歌做出合理的評價。教師要從這些方面入手,指導學生合理進行詩歌鑒賞,并獲得審美體驗。
一、 讀出韻味,感悟詩情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但是不少高中學生對誦讀詩詞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吟誦詩歌,并在吟誦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懷,這樣能促使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正如學者唐雪梅提出的那樣,誦讀詩歌的過程中學生能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畫面,這樣便有助于體會詩歌的情懷。
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深情誦讀這首詞,感受詩歌的獨特韻味,并體會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歌時的心情變化。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誦讀進行引導,并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聯想。如當學生讀到開頭寫景一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用舒緩的語氣進行表現,這樣能體現出觀覽山河壯麗景物時內心的情感波動,讀到“浪淘盡”時則要將情感爆發出來,這樣能體現出作者觀覽山河景物后內心的波瀾,也為后面英雄人物出場產生一定的鋪墊。在此后可以再次變得舒緩,這樣能體現出作者的內心陷入回憶之中。當讀到“亂石”等幾句后,則要陡然加大聲音,這樣能體現出赤壁雄奇壯闊的自然風貌,展現出作者內心的驚心動魄之感。在這樣的誦讀中,學生逐漸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漸漸地明白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如有學生提出:“作者在寫景的同時將時間和空間集中起來,聚集到了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身上。古人英雄的事跡讓作者心潮澎湃,但是想到自己的遭遇,作者又十分感慨。這首詞便展現了作者情感的不斷變化。”
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教師可以圍繞誦讀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詩歌誦讀中,在誦讀中找到鑒賞詩歌的靈感。
二、 解讀生平,理解風格
為了讓學生在誦讀詩歌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了解詩人的生平,嘗試體會詩人創作詩歌時的情感。不少詩人都將自己的主觀思想融入了詩歌中,這樣便使得詩歌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風格。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獨特詩風形成的原因。
在學習《歸園田居》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進而嘗試分析作者獨特藝術風格形成的原因。學生發現,作者的內心崇尚的時道家思想,對遠離世俗的大自然有著憧憬之情,因此在詩歌中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喜愛。而且作者的這種求道之心和某些文人追求“終南捷徑”并不一樣,作者并不是想借助隱居生活令自己平步青云,而是身體力行的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作者甚至表示不愿意為五斗米折腰,因此辭去了自己的官位,真正地歸隱田園。這樣便使得作者的作品中也呈現出淡雅閑適的風格?!吧贌o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這里體現了作者對道的向往,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是作者投身于大自然中的所得。在遠離了官場的羈絆后,作者變得更為自由,因此而產生了“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情感。通過聯系作者的生平理解文本,學生發現自己對這首詩歌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學者顏慧瑩在研究詩歌教學時提出,要在情感互動下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詩歌閱讀。了解詩人生平境況的方式,正好能促使學生和作者形成共鳴,體會到詩人創作詩歌時的情感波動。
三、 推敲詞句,以詩解詩
在考試中常常會出現分析詩歌詞句、分析詩詞主旨的題目,不少學生都為此感到困惑,不知道該如何入手進行鑒賞。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從詩歌的關鍵詞句中獲得啟發,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進而提煉出詩歌的主旨。這是一種“以詩解詩”的鑒賞方式,能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詞詞句之間的緊密關系,以詞句的理解為突破口,進而進行整體性感知。
在學習《聲聲慢》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嘗試推敲這首詩歌的詞句,采用以詩解詩的方式進行學習。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個句子便顯得十分巧妙。學生首先發現這里運用了疊字的手法,體現了作者創作手法的高超,而且同時也能看出作者的情感。作者內心徘徊低迷,而疊字“尋尋覓覓”正好展現出了這種徘徊的感覺,而“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則都是形容內心情感低落凄楚之感。這樣的疊詞體現出了很強的音樂性,給人了娓娓道來的感覺,宛然如同耳邊聽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回旋之聲。在誦讀這句詩時,便能感到一種莫名的憂傷情感,這種情感一直回旋在讀者的心頭,久久不能結束。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而對這首詩歌進行整體感知,說說作者還從哪些方面入手寫出了內心的凄涼之情。如學生發現其中有不少意象都展現出了這種情感,如“乍暖還寒”“淡酒”“細雨”等詞句都體現出內心的凄惻之情。由此學生對這首詩歌的情感也有了更完整的認識。
不少詩歌中都有詩眼,詩眼是鑒賞詩歌的關鍵處,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抓住這些詩眼進行鑒賞和推敲,進而了解作者的本意。
鑒賞詩歌還有很多方法,教師要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賞讀詩歌,從詩歌中獲得審美體驗,進而愛上詩歌,深刻感受到詩歌中蘊藏的文化。
參考文獻:
[1] 顏慧瑩.情感互動下的中學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策略[J].廣西教育,2016(42).
[2] 楊丕芬.高中詩歌鑒賞方法探究[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6(Z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