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希華
摘要:作為高中階段的基礎學科,高中歷史在整個高中時期的教育中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學生們學習高中歷史可以更好地去了解自然和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培養學生們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最終實現“以德立人”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們成長為具有健全人格的優秀人才。但是,民族地區高中歷史教育中以德立人的教學理念還需要去克服很多的難點,尤其是對于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發現困難并針對學生解決困難,是一個合格教師應該盡到的義務和責任。本文主要對民族地區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研究其與以德立人的理念相結合的教學應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民族地區;教學
一、 民族地區高中歷史教育的重要意義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化博大精深,在不斷地繁衍和社會發展中,許多優秀的傳統美德一直流傳下來,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具有鮮明特色的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國家教育也把立德樹人作為一項關注的重點方面,著重將未來的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教育工作者要以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將高中歷史教學的歷史知識及其核心思想傳播到學生當中去,引導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在學生的思想中形成。
二、 民族地區高中歷史中“以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應用
(一) 民族地區高中歷史中“以德樹人”的教學理念表現
民族地區的高中歷史教育,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體現出以德立人的理念就必須對課堂教學本身進行大膽的創新改革。對一些不合民族地區教學文化的部分,舊的思想觀念應該果斷拋棄,對歷史文化課程的增加新的民族地區特點的內容,并進行合理的編排,使其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同時,創新的教學理念還要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體系,實現建設和諧社會的思想目標。
比如在歷史上,戰國后期的秦國為了擺脫落后的局面,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舉措,一舉翻身統一天下成為強大的帝國。積弱已久的北宋王朝在王安石的建議下,勇于變法革新,挽救了北宋政治中心的崩塌。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對于課堂教學中,同樣可以將這些歷史典故應用到其中,像北魏的孝文帝,為了將鮮卑民族在各個方面進行提高,大力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德治天下,使得北魏鮮卑族有了迅速的文化提升和實力的提高,極力的鞏固了自身的國家政權。我黨在這方面更是非常重視道德的教育,甚至曾經提出過以德治國的戰略方針。在高中時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德育教育,完善每個學生的人格,使其今后在社會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做到遵紀守法,保持并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積極作用,那樣我們的社會和國家才能發展的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也會更加的幸福。
高中歷史教材中有關美德教育的題材和內容相當豐富,包羅萬象。每一個高中歷史老師都應該切實的負起責任,謹記“給青少年播下傳統美德種子”,對教學進行深刻研究,選擇歷史題材中典型的傳統美德教育作為目標內容,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分享和傳播,來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
(二) 民族地區高中歷史教學“以德樹人”教學理念的難點及對策
1. 尊重多民族文化特點、海納百川
在民族地區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應用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案例時,要充分考慮不同民族地區的文化和個性差異。每個教師都要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民族地區化和個性化分析,結合我國身后的歷史文化典型案例進行合理的教學課程編排,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美德教育的實質意義。并且在民族地區歷史教學中,不能帶有任何歧視性的課堂教學,尊重每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不能帶有任何形式上的偏見,同時要做好民族團結的思想工作,將美德教學和團結的正能量一同傳播下去。
2. 搞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我國傳統的教育教學,主要是學校的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文化知識。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和表達習慣,在日常的學習當中,學生要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和表達習慣。所以,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程度也直接影響著歷史教育的效果。尤其是在民族地區,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可能存在的個性都比較明顯,這時課堂上的老師通常是起主導作用,他要盡力去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進行學生,將以德樹人的教學里面滲透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文化知識水平和美德的同時,還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以自身的高尚品德,為學生做好示范作用。
比如在上課之余,老師要地學生的課外生活具有一定的了解,每個人的興趣特長都有大概掌握,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把握好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向,進行有針對性的表達。其次,老師也應該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同學們一樣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興趣,這樣也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達到更好的教學配合;再次,老師們應該和學生們打成一片,放下教師高高在上的架子,使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比較輕松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思想往往也不會受到束縛,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和交流;最后,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老師,要時刻銘記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民族地區學生“以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應用有著莫大的推動力。
3. 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學科在人類的發展長河中包含非常廣泛的內容,使得很多人對它產生學習的興趣,但是又因為其文字性強的特點使其變得有點乏味。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學習興趣的調動對老師們來說也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涌現出許多新穎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也為老師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困難。在以德樹人的教學中,可以引用一些先人的豐功偉績和名人軼事,使學生們產生較濃厚的學習興趣,這種學習歷史的方式相信學生們都比較喜歡。雖然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但老師仍然是主導,要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把考試知識點和課本相結合,將德育和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即學到了文化知識,又得到了道德教育的升華,可謂一舉兩得。
三、 結語
縱觀每個輝煌的歷史朝代中,都不難發現,領導者都是注重以人為本,提倡傳統美德,并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為目標。這種大情懷、系天下的情節與我們歷史中的中華傳統美德息息相關,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觀念,在我們當下的教學教育中還將這些優良的傳統繼續發揚傳播下去。尤其在民族地區,高中歷史教學的任務更加重要,不但要做好民族團結,還要將以德樹人的良好傳統帶到每個高中的歷史課堂上,讓國家未來的接班人越來越強大。
參考文獻:
[1] 王加豐.史學理論與中學歷史教學[M].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9.
[2] 馮新虹.中學歷史教學與教師專業成長[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4,7.
[3] 何成剛.歷史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