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摘要】在臨床中有一些患者由于情況特殊,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輸血,輸血包括:同種異體輸血與自身輸血,這兩種輸血方法存在較大的差異,相比之下,自身輸血優勢較多,本文就來談一談。
【關鍵詞】自身輸血;優點;治療
【中圖分類號】R4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2..02
自身輸血是指采集某一個體的血液和(或)血液成份并予以保存,當其處于出血狀態收集其所出血液并作相應處理,在其需要時將其本人的血液和(或)血液成分實施自我回輸的一種輸血治療方法。用自己的血液和血液成份回輸給自己,不僅可以節約寶貴的血液資源,減少同種異體輸血,還可以避免輸血傳播疾病和同種異體免疫性輸血反應,因此是一種最經濟、合理、科學、有效的輸血方式。
自身輸血主要有三種方法:貯存或自身輸血,稀釋式自身輸血、回收或自身輸血[1]。
貯存式自身輸血是在手術前采集自身血液(全血或血液成分)保存,以備手術時使用,實際工作中,應參照輸血的可能適應證進行血液采集,稀釋式自身輸血一般分為急性等定性稀釋式自身輸血,急性非等容性稀釋式自身輸血和急性高急性血液稀釋,稀釋式自身輸血具有供應途徑,為患者消除輸血風險的擔憂提供信心,為具有同種抗體患者提供合適血液,稀釋式自身輸血可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環灌流,減輕心臟負荷,在可能獲得的血液,血液中是最符合生理的血液,最具有生理活性,最大的優點是其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得到有效保護與利用。回收式自身輸血是指在患者手術過程中將術前已出血液血液(或)和手術時血液通過回收、抗凝、過慮、洗滌、濃縮等處理后再回輸給患者本人的一種驗血方法。回收式自身輸血適用于平時出血的手術或患者貧血且經歷手術出血有可能需要輸血的手術,如心血管手術中的動脈瘤切除術或肝臟、脾臟切除術中短時間大量出血時,將流出的血液基本上全部回收,經過處理后回輸患者自身,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簡單、最廣泛的自身輸血方式。
輸血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外科手術成功的重要舉措。但同種異體輸血不僅存在血型鑒定,交叉配備和輸血技術等方面可能發生錯誤所造成的風險,而且還存在著輸血傳播疾病、輸血免疫調節和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危險,自身輸血最大益處就是可以避免回輸液同種異體血液與血液成分導致感染性疾病的危險性,可以避免因輸液同種體血液與血液成分導致的免疫性輸血反應,可以避免回輸液同種異體血液與血液成分導致的非免疫性輸血反應,可以避免因輸注同種異體血液與血液成份導致的差錯與事故;為特殊嬌貴體(如含有高額抗體患者、衡有血型患者,有血液交叉匹配試驗不合患者,因宗教信仰而拒絕使用他人血液與血液成分患者等),提供了血液成分。另外,反復貯存或自身輸血可刺激骨髓適血干細胞分化,增加紅細胞生成。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家積極推薦和使用術中自體血回收技術,其效果已得到公認和肯定,已作為外科擇期手術患者常用的輸血方法,我國在20世紀40年代開始應用,回收式自身輸血來救治戰傷、外傷傷員,1978年上海報道了血液稀釋和自身輸血150例,198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報道了心血管外科手術,血液稀釋與自身輸血100例,尤其是在1998年10月因我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國家提供并指導擇期手術患者自身儲血”以及2000年6月1日衛生部頒布《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第七條《術前自身貯血自身輸血科(血庫)》負責采用和貯血,醫治醫師負責輸血過程的醫療監護[2]。
目前,自身輸血技術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之普遍開展,例如:在澳大利亞擇期手術的患者的60%實施自身輸血,在日本80%~90%的擇期手術患者在術前自身備血400~600 mL,在美國有的醫院自身輸血量已占總用血量的15%左右[3],自身輸血作為預防控制經血液傳播疾病,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一項臨床輸血技術已逐漸被廣大醫務工作者、患者及家屬所接受。近年來,人們對輸血導致的疾病傳播,特別是輸血后肝炎、艾滋病的高度重視,使自身輸血已上升到一個重要地位,并且逐步得到廣泛應用[4-6]。
參考文獻
[1] 劉燕明,郭文敬,宮濟武.預儲式自體輸血在泌尿外科擇期手術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3,32(17):331-332.
[2] 劉燕明,郭文敬,宮濟武.老年患者臨床輸血安全性的分析與探討[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8):694-696.
[3] 仇永貴,倪松石.醫院防范輸血醫療糾紛的策略[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1,1(4):579-580.
[4] 劉瑞華.職業獻血員HAV、HBV、HCV感染情況調查[J].寧夏醫學雜志,1999,21(8):467-469.
[5] 張賢鵬,鮑海娥,楊 蓉,等.自體輸血與同種異體輸血的臨床效果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9):1303-1305.
[6] 胡志堅,胡 維,荀春華,等.多供者同種異體輸血對手術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5):457-459.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