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名揚
(100029 中國國際醫藥衛生有限公司 北京)
現代保險制度起源于13世紀末意大利北部的海上保險,而保險利益學說也伴隨著海上保險的沿革而逐漸發端。直至18世紀中期,英國以法律規定的形式將保險利益原則確定下來。在海上保險產生的初期,一些投保人將與自己毫無利益關系的貨物、船舶作為保險標的進行投保,一旦貨物或船舶受損,這些并沒有遭受實際損失的人就可以從保險人那里獲得保險賠償,這就使得一些投機者通過支付少量保費而獲得超出保險成本的不當收益,從而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具有“投機”“賭博”性質的行為。這種現象的大量存在,嚴重影響著正常的保險秩序,海上保險業遭遇“危機”。為了制止這一現象,英國和其他航海業發達國家相繼制定法律,規定“被保險人應證明保險利益存在”,而保險利益原則也逐漸成為保險合同訂立所必須遵守的原則。
保險利益產生之初,旨在防止賭博,打擊投機行為,而隨著保險種類的增多和保險內容的豐富,它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法律意義也日益彰顯。
在一定程度上,賭博與保險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的區別對于明確保險應有的社會價值至關重要。而此時,保險利益的介入就成為保險行為與賭博行為之間最為明顯的區分標準。在保險中,當事人除了擁有將要贏取或者輸掉的“賭注”(保險費)外,還必須對保險合同中的保險標的存在利益,而賭博行為則無此必要。也正是因為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存在保險利益,被保險人才會因保險事故的發生而遭受現實損失。而且,保險人的保險責任以保險利益為限,這也就使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無法依據保險合同獲得額外收益,也就限制了對不存在利害關系的標的投保的賭博行為的發生。
道德風險是保險法的專業術語,意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因圖謀騙取保險金,而故意地作為或不作為,造成保險事故的發生或擴大保險事故的損失后果。這種情況在人身保險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人身保險標的中的生命、健康等內容,相比于財產保險中的財產及相關利益而言,具有更加難以修復和補償的性質。所以,如果投保人能夠為與其毫無干系的他人投保,就存在著投保人出于不良動機而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潛在危險。尤其是在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地位懸殊的情況下,被保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難以得到有效保障,進而產生為社會所抵制的“道德風險”,并且嚴重地影響到保險人的聲譽和保險行業的整體發展。具體而言,在財產保險方面,如存在保險利益,即使被保險人故意損壞自己的財產,至多只能從保險人處取得與財產價值相等的賠償,同時還需負擔保險人經調查得出真相而承擔相應不利責任的風險;在人身保險方面,如投保人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時,對被保險人存在保險利益,即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情感聯系或經濟牽連,則投保人從事違法行為的概率就小了很多。
首先,保險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分散和消化損失,即填補因保險事故發生而給被保險人所造成的損害。因此,沒有損害,就沒有保險賠償。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之間不存在利害關系,保險事故的發生就沒有給其帶來實際損失,那么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就沒有獲得保險賠償的理由。其次,在補償性保險中,保險利益還有助于保險人確定被保險人可獲得補償的程度。一般而言,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承擔的保險責任以保險利益為最高限額。
以上三方面是保險利益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三者相互促進、協調統一,共同支撐著保險利益原則規范保險合同行為的基礎性作用。
我國2002年《保險法》第12條規定,“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2009年《保險法》第12條規定,“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
與此同時,2009年版《保險法》還對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分別做了具體規定。對比新舊保險法,可以看出,應具備保險利益的主體由“投保人”細化到“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其中,人身保險的投保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對被保險人應該具有保險利益;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標的應該具有保險利益。這樣的規定,不僅明確了“責任主體”,也通過規定“時點”,確切地將保險利益予以闡釋,從而更好地約束保險合同行為,更加準確地認定保險事故發生時賠償責任的分配以及保險金的給付。法條的改動充分反映了我國保險業市場的現實變化及順應國際保險制度的發展趨勢。
然而,當前的規定是否完整地體現了各類社會主體在社會轉型期的保險需求,是否需要通過制定兜底條款等形式來對新的特殊情況予以規范,不僅是國家立法、執法等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同時也是每一位保險活動參與者正在或即將面臨的問題。只有堅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將法律、法規融入社會管理之中,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有利于發揮保險利益原則的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