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如此關鍵的環節,廣大語文教師更應該注意習作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如何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小培養小學生的習作能力。
關鍵詞:習作能力;小學生;提高;培養
習作是對學生自身所見所聞的記憶記錄和產生的想法想象。不但是學生觀察能力的體現,而且也是對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多方面的綜合考量。習作的素材大多來源于生活,所以習作能真切地反應小學生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情感,也是學生認識自然、觀察社會、情感體悟的真實寫照。下面筆者就如何對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和相應的提升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關注生活,抓住契機,激發寫作愿望
通過調查發現,小學生習作普遍會出現習作素材積累量太少、認知能力差、對中心思想的掌控能力弱、對習作文章的結構掌控能力不夠等。這就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針對不同學生出現的問題,對癥下藥,最終才能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
比如,在教學寫作“身邊及景”時,下午第一節課時,本來還是晴空萬里,艷陽高照的天,突然間陰云密布,霎時天空暗了下來了,塵土飛揚,雷聲滾滾,學生忙著關窗戶,一直往外瞧。眼看,這一節課上不下去了。我抓住時機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一場暴雨。大雨過后,讓學生談談自己所看到的情景,許多同學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有的注意到了遠處一片朦朧,什么都看不清了;有的說六月的天,娃娃的臉,一會兒笑一會兒哭,陰晴不定;有的說窗戶旁邊的小樹被吹得亂搖亂擺;還有的說雷聲滾滾像是老天爺在發脾氣;更有的學生說,一場暴風驟雨過后,遠處的景物顯得更加的清晰了……因為學生的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各自的感受也就不同了,這就是個性化思考的充分展示。
二、 感受生活,用心體會,抒發真情實感
習作中需要確立標題,小學生要圍繞這個中心來展開寫作,對習作題目的正確理解至關重要。首先要分析如果是人物描寫,那么要分析該人物所具備的外貌、性格特點、生活習性等,其次才進行深層次的描述。在實際寫作過程中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將正文寫完之后,才進行題目的確定,這樣是不正確的,沒有方向的寫作是一盤散沙,這將不能體現寫作主旨。
在教學“觀察一種植物”寫作課時,我就充分利用生活中家里常見的資源,開學初我就讓學生布置班級,讓每個人把自己家里種植的盆栽帶到教室,讓教室里也充滿綠色的生機。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種植,悉心照顧,到處查找資料,如何讓它們生長得更好,不知不覺中,他們了解到菊花、太陽花、水仙花等植物的生長習性和養護特點,記錄下他們生長的過程,寫下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接著讓學生自己選擇一種喜歡的植物來養殖,并記錄下它們的生長過程。同時,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花展,學生把自己養護的花朵帶來展覽,利用這些鮮花,讓它們創作詩歌,通過鮮花讓他們舉行朗誦會,同時還舉辦攝影展,通過不同的方式,讓他們展示鮮花的不同的美。通過舉辦這些活動,學生們自己體驗、親自感受,讓他們受到生活的熏陶。
三、 貼近生活,留心觀察,擷取寫作素材
介于小學生的知識有限,習作中有想法卻不知如何表達,導致寫出的文章語言表達蒼白通俗,我們知道好的文章雖然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辭藻,但是使用好詞佳句,會讓你的文章更加簡潔,知識化程度更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小學生閱讀方面的能力培養,不但增加素材量的積累,而且可以培養個人情懷。
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學生習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不局限于課本,走出課堂,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在生活中積累,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關注,才能寫出其真情實感。例如,在教學習作“家鄉的一處景物”時,我讓學生走出教室,帶領他們到家鄉的蘭溪大橋那里,去感悟體驗,指導他們從各個角度細致入微地觀察,并調動其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看,去想,去體驗。學生經過一番有目的的觀察后,并記錄下自己的發現:晨光熹微時,橋上的行人很少而且橋下的水面時不時會飄著一些白煙;中午時分的蘭溪大橋又是別有一番景象;夜幕降臨時蘭溪大橋上的霓虹燈都亮了,就像一座五彩橋;大橋始建于1991年由福建工程學院設計的;大橋上有8盞橙黃色的中華燈……學生在獲得這些感性材料后,作文寫作時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孩子們在生活中發現了他們平常所沒發現的,感受到觀察的重要性,作文有素材了。
四、 立足生活,把握主旨,引導習作互評
文章應該有主次,位置順序、時間順序要合理。只有主次合理,才能凸顯重點。例如文章結構的安排中,讓學生明白何謂“總”,何謂“分”,這對培養小學生寫作的全局觀念很有幫助。主旨和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如何要小學生在習作過程中正確表達是問題的關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之后,簡單談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或者對文章中某些現象的看法,當然在生活中一些隨處可見的例子也可以作為談論的素材,培養學生對于問題的分析能力,再結合表達能力完全可以正確抓住文章主旨。
現在的小學生具備高度的模仿能力,這與傳統的教育模式有很大關聯,對一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如果換位思考,小學生的表現就是不知如何是好。這就是對問題本質認識不夠深刻的表現,教師要注意,不能只關注問題表象,在解決完問題后,多提出一些類似相關的問題,鍛煉小學生多維度的思考能力。例如在有關于秋天這樣的習作,同學們可能大多會寫秋天的美景,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那么關于秋天還有一些努力過就有收獲,秋天落葉歸根,秋天所表達的蕭瑟寂寥的情感等都應該從不同景象和不同側面予以啟發和啟迪。
小學生習作水平的高低,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以上是對于一些經常出現的問題及分析解決辦法,但習作是一系列素材處理過程和情感轉換的過程,對小學生的習作水平的提高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師要耐心引導,悉心指導,用心訓導,探尋合適的解決方法,才是提高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韋憲榮.小學生習作能力培養及提升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1):77.
[2]范加富.小學生習作能力培養[J].飛(素質教育版),2014,(2):34-35.
[3]王順.培養小學生習作評改能力的有效策略[J].考試周刊,2014,(99):57.
作者簡介:
陳升陽,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城東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