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摘要】新課程的文本中處處滲透了美的教育,在文本中體現的小學語文課堂的美,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而且還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高尚的人格;使孩子成為一個“美”的人。審美教育價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能缺失。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審美教育 思考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71-02
一、語文閱讀教學審美教育的缺失
審美教育的任務和作用是按美的規律,用美的信息去激發閱讀活動主體—— 學生的審美心理和情感,培養學生符合人類崇高理想的審美意識,幫助學生獲得健美的心靈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在開放的語文閱讀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品質,把握辨真偽、識善惡、分美丑的正確審美準則,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
但是,審美在當前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中的缺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面對小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的現狀,如何落實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怎樣讓學生體會文本字里行間的美,讓學生徜徉在文本那詩意般的河流之中,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語文閱讀教學呼喚審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實際、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美育,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使學生在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方面有所發展。
新課標浙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大部分文章體現了絢麗多姿的自然美和感人至深的社會美。
(1)自然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描寫大自然的文章為數不少,如,神奇多采的《海底世界》,鋪天蓋地的錢江大潮(《觀潮》),奮發向上的一輪紅日(《海上日出》)。北國的林海是那樣蒼蒼莽莽、氣勢雄渾(《林海》) ,以及“山朗潤起來,水漲起來,太陽的臉紅起來(《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濃筆重彩。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創造,在教材中得以生動的再現,給學生帶來了愉悅的審美享受。
(2)社會美
社會美,即是社會生活的美。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美,其內容十分豐富,范圍十分廣闊。在現實生活中,除了自然美之外,皆屬社會美。社會美的核心是人性的美,它應當包括人的情感美、節操美和智慧美等。
三、語文閱讀教學審美教育的實踐
1.品讀語言感受美
(1)品味美
自然景物的形態美,是自然景物的造型和姿態的和諧構成。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自然美,可以從自然景物的形態、色彩、聲音等不同角度去體驗。我們在感受自然美時更要從文本當中體會。
(2)交流美
交流就是讓學生根據語言提供的信息,去描繪想象的畫面,亮出自己的美學理解。在感受荷花的美,教師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對荷花的認識,再結合文本中的語言進行交流。從有色、有形的美,描寫荷花開、挨挨擠擠、冒、露、展開等動詞感受到荷花不僅外在的顏色、形態的美,更有充滿著生命力、生機勃發的美。
2.創設情境體驗美
美育的積極倡導者蔡元培先生說過: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教育,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怡情養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創設良好的審美情境引領學生咀嚼、品味豐富多彩的語言。
3.活化文字積累美
語文閱讀審美過程是美的信息傳遞和接受的過程,是美的情感交融和深化的過程。活化文字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或藝術畫面能使學生如臨其境。
4.恰當方式表達美
(1)讓學生根據語言提供的信息,去述說想象的畫面。比如教學《葛洲壩工地夜景》,要求同學們根據“我目睹這工地夜景,想到這座雄偉的大壩,凝聚著工人、干部、技術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部熱情和智慧,我不禁想高呼‘人民萬歲!”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經驗和理解進行想象,工地——夜景——勞動人民,這是多么壯觀的勞動場面呀!同學們從內心交流審美體驗。
(2)語文課堂就要讓朗朗書聲成為孩子們精神律動的音符——美讀。葉圣陶先生很強調要進入美讀的境界,要引導學生讀進去——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讀,又要指導學生讀出來——把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當地表達出來。
(3)及時地把審美體會行諸文字,讀和寫結合,閱讀教學中的小練筆是值得提倡的一種做法。
葉圣陶的話說,“自會抽芽抒葉,開出茂美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陶冶性靈的過程,呵護孩子純真的心靈與情感世界,讓他們在成長的旅途中都能夠始終擁有審美的慧眼。
參考文獻:
[1]杜衛:《美育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陳菊先:《語文教育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