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光
【摘要】孝悌、誠敬、勤儉和自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品修養的要求,也是當今青少年德育亟需增強的內容。它們是一個有機聯系的體系,在青少年德育的實踐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加強道德教育,以助青少年德育體系的創新發展,最終實現青少年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傳統文化 倫理規范 青少年德育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96-01
近幾年,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加強道德教育,基本上已形成共識。但是筆者認為,在具體的青少年德育實踐中,卻有一種大而化之的傾向,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文化,究竟哪些更合乎當前中國青少年的特點與需要,以及如何落實在個體行為上,尚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探索。筆者力圖對此問題進行一些理論探討,提出以下幾點作為當前加強青少年德育的重點,以助青少年德育體系的創新發展。
一、孝悌
“孝悌”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理念,是其他規范的源頭或核心。“孝”字上為“老”下為“子”,意為子輩孝順長輩,實現老少兩代人相扶相攜、親密無間。“悌”即兄友弟恭,兄弟姊妹親密和順。“孝悌”是維護一個家庭和諧幸福的前提,它實現決定于家庭成員的自覺行為。當前我國的許多青少年學生,習慣于長輩無微不至的照顧,缺少或淡化了孝悌意識。學校德育淺化之提倡“回家給媽媽洗一次腳”的地步,說明青少年德育急需加強孝悌教育。
以“孝”之義理解“悌”具有同理,“兄友弟恭”是“父慈子孝”的邏輯推演,因而將“孝悌”歸一運用。
二、誠敬
誠敬,即誠懇恭敬,忠厚端肅。如果說“孝悌”主要針對家庭關系而言,“誠敬”則是對個人處理與外在人或物關系的行為要求。“凡人所以立身行己,應事接物,莫大乎誠敬。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蕩之謂也”(朱熹《朱子語類》)。當前許多青少年學生什么都不在意,甚至產生厭世厭學情緒,歸根到底是缺乏誠敬心態。因此,“誠敬”理所當然的應當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內容。
進行誠敬教育的方法途徑很多,筆者僅強調要注重概念內涵的前推后延。“敬”的前推是“誠”,即“誠信”,如果說“敬”更多的是外在的行為表現,“誠”則講求內在的誠心、正意,不“誠”無以真“敬”。孔子曰:“民無信不立”(《論語 顏淵》)。“敬”的后延是“畏” ,即“敬畏”,由敬畏而敬重。康德稱有兩樣東西愈思愈畏,那就是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人并非先天具有向善的德性,人性乃一半神性加一半獸性,《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一書明確說明,要使人發展神性而脫離獸性,好的制度、環境和教育是缺一不可的。孔子主張“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們則提倡畏自然規律、畏法律制度、畏道德理念。反腐倡廉的最終目標是讓更多的黨員干部額日劇黨政國法,從而“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三、勤儉
“勤儉”即勤勞儉樸,是人的道德修養在物質生活領域中的表現。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勤儉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當務之急,也是誠敬教育的必然延續。
前些時,電視上的公益廣告說我國每年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夠養活多少萬人,足夠觸目驚心,由煙臺大學食堂管理人員率先發起,曾經形成轟動全國“光盤行動”。說明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對“勤儉”還是有著一定的良知基礎,因此我們應該放膽引導,大力提倡。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論語 八佾》)。相信中國的青少年能夠明白功由勤出、富自儉來的道理的。
四、自強
“自強”,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人要求的核心,又是我國青少年普遍的追求,當然也就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目標。《周易 乾》之象辭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創造發展的基礎動力,也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泰伯》)的底氣。我們以“自強不息”來引導教育青少年,既可以激勵他們奮發有為、學有所成,又可以為生生不息之中華文明賡續薪火。
孝悌、誠敬、勤儉和自強,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品修養的要求,也是當今青少年德育亟需增強的內容。它們是一個有機聯系的體系,我們在青少年德育的實踐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任一點上作為突破口,也可以側重于某一方面,但在指導思想上務必要有一個系統觀念,最終實現青少年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精神建設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國杰主編.《中國傳統道德(普及本)》[M].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年.
[2]楊潤根著.《發現論語》[M].華夏出版社2008年.
[3]凈空法師,陳大惠著.《和諧拯救危機》[M].武漢出版社2011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