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榮
摘 要: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對于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度過青春期的心理失衡問題進行正確的疏導,成了教育中的頭等大事。
關鍵詞:家庭教育;心理問題;溝通方式
孩子為什么難教育?孩子為什么總逆反?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您也想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卻還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您是不是也很困惑?
一、溝通的關鍵點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愛嘮叨的母親沖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于內在的心理動蕩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如何才能有效地溝通?溝通的關鍵是你能不能與你溝通的對象產生“共情”,也就是站在他的立場上,考慮他關心什么,他需要什么,他重視什么,他不在意什么。
有效的溝通需要建立在雙方彼此都有好感的基礎上,互相接受,互相尊重,尋找共同點。因為相似產生喜歡,如果一個人喜歡與你溝通,當他覺得與你溝通就是一種快樂的時候,你們的溝通就是有效溝通了。
二、和孩子有效溝通的三個策略
(一)有話好好說
在各式各樣的家庭教育方法中,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語言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比起別的錯誤的教育方式,語言傷害來得更容易、更直接,感覺毫不費力,卻給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不要再用語言傷孩子的心,斷送孩子的前程。我們更應該用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亮麗的角度審視孩子、肯定孩子、表揚孩子、激勵孩子。
(二)有話正面說
蹲下來也意味著家長放下權威的架子,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和孩子做朋友,用愛與尊重作為引導。蹲下來不僅僅是從身體上蹲下來,而是從心理上蹲下來,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獨特性,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思想。
1.父母為什么蹲不下來呢
“這跟父母對孩子的愛的分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關,有些善于溝通的父母,善于捕捉溝通過程中的一些細微信號,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來。”有些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兇巴巴地跟孩子說話,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的父母往往自己內心有一個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愿意去碰觸,看著孩子的某些情緒,就偽裝一個堅硬的外殼去對待他們,因為他不知道怎么用柔軟的方式去面對孩子的柔軟,他們內心也怕被擊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時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來對待過。他會沿襲父母對待他的這種方式。有些孩子從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為人父母的時候,就自然啟用父母曾經的做法。”
2.父母怎樣真正蹲下來呢
父母想真正蹲下來跟孩子說話,該從何著手呢?我建議父母開啟自己個人的心靈成長之旅,梳理自己。現在社會上心靈成長類的書籍和工作坊都很多,如果父母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不妨嘗試走進心靈成長工作坊,或走進心理咨詢室,讓專業人士幫助梳理整合自己的一生,明白自己這一生是怎么走到今天的,自己小時候有什么遺憾,有什么未完成的愿望,內心深處有什么渴望,思考怎么能夠更好地發展自己,怎么更好地面對孩子。
但現在很少有父母會在自己的心靈成長方面去下工夫,而是花很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比如報興趣班,參加各種才藝考試。但其實這里有一個簡單的道理,自己內心是一條干涸的河流,怎么可能勻出水來供給別人。給孩子的愛也一樣,自己內心都沒感受到愛,因為工作、家庭時常被困擾,怎么能給孩子高質量的愛呢,自然地蹲下來、溫柔地對待孩子就變成了一件難事。
如果父母把自己梳理好了,生活就會有更合理的規劃,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的事情的優先級就很容易區分開來,處理大小事情的時候就會有條不紊,處理某件事情時不會牽掛其他,于是也會有更好的狀態對待孩子。
(三)重理更重情
對于我們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過多的道理往往也會讓孩子不愿跟父母說話。我認為,講道理要和講情感結合起來,重理更重情。要多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以同理的姿態跟孩子說話,溝通就不會變得費勁。只有孩子愿意說,溝通才能延續下去。家是愛的港灣,不是講理的地方,講理的地點是法院。而爸媽的一句“我相信你”,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充滿勇氣,更加自信。
父母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導師,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父母在學習、工作和為人處世方面,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與孩子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同時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辯證地看待成績、成功、成才之間的關系,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健康、全面、快樂的人。
和孩子溝通,請保持一顆平常心,讓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品格伴隨孩子一生。
參考文獻:
[1]柳靜榮,毛遠征.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J].寧夏教育,2016.
[2]張永剛.淺談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J].關愛明天,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