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娟
摘 要:面對新課改和農村初中生物教學現狀,從教師自身語言魅力、實驗教學、生物園這三個方面入手,闡述教學策略,以便能更好地提高農村生物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形勢;生物教學;策略
新課改加大了生物學科的分值,由原來的5分等級變為20分,但生物學科在整個升學考試總分的比例仍比較低。面對以升學率為主體的教育現狀,筆者采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注重教師語言魅力
教師的語言不單純指會說一口普通話,更要求教師的語言要有引導性。同時要求教師重視自己的職業口語,注重口語的科學性,增強語言的魅力。為了達到以上要求,筆者采用以下的策略:
第一,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可以融合一些成語、詩句或俗語在教學口語中,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便于學生理解相應的生物學知識。比如,在考查生物圈的能量來源時,教師可以應用“陽光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這樣的詩句來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使學生容易明白陽光是生物圈的能量來源。再比如,在說明水分代謝,蒸騰作用時,可以運用俗語“大樹底下好乘涼”來進行導入;在說明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時,可以運用成語“津津有味”來說明等。
第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口語的科學性,要求上課要用嚴謹、準確的詞匯表達概念,敘述原理,切不可胡言亂語。[1]這種形式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嚴謹的生物學科素養。例如,在講述鳥類的“喙”時切不可用生活習慣用語“嘴”。如在講述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時,切不可將性狀說成形狀,因為性狀包括了生理、心理等方面特征的總和。
第三,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語言的親和力,同時要做到張弛有度,把握好課堂秩序。這種形式不僅樹立了教師的威信,同時能很好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例如,在講授食物鏈知識時,可以將食物鏈箭頭方向故意寫反,草←兔子←狼,學生肯定很好奇為什么這樣寫,這時教師就可以說:“有些學生在考試中就是這樣寫的,我們很好奇這到底是什么厲害的植物。”通過這種詼諧的反問形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食物鏈。如果這時碰到有學生故意起哄,或者借機聊天等,可以停下課堂的進程說:“我發現有些學生一直在很深入地探討問題,我們可以請這些同學來總結陳詞。”這種形式能很好地遏制同類行為的發生。
二、加強實驗教學
對于農村中學來說,我們的實驗教學存在很大困難,首先是專業教師流失,師資力量薄弱,沒有專門的實驗員。其次是農村教師存在單兵作戰的現象,教學觀念落后。最后,實驗經費緊張,實驗器材不足。面對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結合當地特色,加強特色實驗課程開發,因陋就簡,開足實驗。比如,筆者所在的鄉特色農業是葡萄種植,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帶領學生深入田間,參與葡萄的種植,加深學生對于被子植物生長發育過程的記憶、理解。
教師要提高備課的有效性。[2]在實驗教學前教師要備實驗內容,備實驗器材,該過程可以指導學生參與,這種形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成就感,更好地進行實驗。教師在實驗教學前,還應備實驗細節,進行課前演試,這樣有利于實驗的順利完成。比如,在講授雞卵結構時,教師應事先演示實驗,熟悉實驗過程,了解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讓學生預先準備好雞卵,觀察雞卵,這些都有利于實驗的順利進行。
(一)加強探究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不迷信書本內容,要讓學生養成親自進行探究實驗得出結論的習慣,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這樣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生物知識體系,同時,也能更好地適應新課改對于學生探究實驗素養的考查。比如,在講解“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實驗時,切不可照本宣科,而應讓學生設計并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得出并分析結論。學生在實驗中起主導作用,能更好地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面對器材、材料不足、課堂時間不夠以及學生不易現場觀察的實驗,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通過視頻播放,學生也能很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三、建立生物園,開展直觀教學
利用農村現有的資源就地取材,可以在校園內建立生物園。例如,在講解蚯蚓的呼吸方式時,為了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下雨天蚯蚓從土里爬出,體表涂上凡士林的蚯蚓會死亡這些現象。可以讓學生在生物園內飼養蚯蚓,觀察蚯蚓的生活習性,知道蚯蚓的呼吸方式是通過體壁呼吸。通過讓學生參與,有利于開展直觀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講解花的結構時,可以讓學生深入生物園,直接觀察,學生很容易理解記憶。在講授傳粉內容時,可以讓學生組隊,小組參與,親身體驗。因此生物園的建立,有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進一步鞏固課本知識。
總之,筆者會從以上策略不斷嘗試和完善教學方法,以便能更好地與學生交流,達到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并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錢幸紅.談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J].生物學教學,2004(10).
[2]吳延慶.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