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月華
摘 要: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一個人健全人格培養和氣質塑造有著重要影響,對個人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低年級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對增加其知識廣度,拓展視野,提升專注力和今后的語文課程學習都有著重要意義。新課程總目標明確提出了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五萬字以上的要求,要想讓學生在幼時好學時期產生強烈自主的求知欲,就必須調動一切可用的社會資源,通過學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感知和體驗閱讀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設置中的重要一環,它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地感知、理解文本內容,慢慢擁有鑒賞和評價的意識。低年級孩童由學前教育進入正式系統教育的過渡時期,他們還處在教育的啟蒙階段,識字量較少,要想開展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活動,就必須根據這一時期學生的閱讀特質,構建健全的家校合作機制,實現對學生良好的指導,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際閱讀效率,拓展其創造性思維。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家校合作背景下的低年級學生閱讀教學策略做一些粗淺探討,為小學生在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閱讀訓練教學中提供一些參考。
一、加強課前引導,組織親子閱讀
低年級的學生想象力豐富,對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色調明艷、生動形象的繪本故事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這個時候適當引入一些知識性、文情性的讀物對其閱讀底蘊的加深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備課活動接觸到較多的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在這個基礎上可以與家長互通有無,借助常用的聊天工具交流溝通,根據課文的相關內容為家長學生提供一些課外篇目閱讀建議,優化教學效果。比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識字八)這篇文章的講解中,教師通過備課搜羅,找到類似的歷險劇情課外繪本文本《小布頭奇遇記》《舒克和貝塔歷險記》《洋蔥頭歷險記》等,迅速通過線上推送給家長,讓他們和孩子在課后共同閱讀。在有趣的童話故事中,家長引領孩子徜徉在課外讀物主角小布頭、舒克、貝塔、洋蔥頭的經歷中,體驗旅程的巧妙,孩子也會在閱讀中向家長傾訴小蝌蚪在找尋親人遇到的趣事。有針對性地推薦關聯閱讀資源并在交流中加以推介,不僅調動了家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二、家校共設情境,加深閱讀探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加強家校合作,積極高效地為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創造條件。良好的情境設置可以讓學生在互動中對閱讀文本有深刻的了解,對文章描述的人、物以及他們的行為產生全面的認知[2]。情境的產生往往仰賴懸念問題設立、多媒體圖片教學和角色表演,其中角色表演的互動性更強。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課程上,參與各方要時刻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上,加強彼此間合作進行課本劇改編,讓學生在課本劇表演情境下深入挖掘問題本質。以《一個村莊的故事》(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一文的講述為例,教師和老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本劇的情節設計,把山上的樹木擬人化,為它們和村民設計對白臺詞;家長可以指導學生用布、紙張、顏料筆、膠帶做出樹木質感等道具,教師協調出學校禮堂讓學生參與課本劇匯演,在對山林和村民行為的演繹中,學生直觀地體會到樹林被濫砍濫伐村莊承受的后果,認識到人要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三、注重閱讀成果評價反饋
傳統的閱讀教學評價往往以單一的成績來鑒定學生閱讀課程的學習成效,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取寶貴情感體驗和互動能力的過程監測,不利于閱讀高效化。家長作為教育活動的參與者,也是閱讀教學評價的有效組成,讓家長主動參與到評價中來,在多層評價機制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充分了解學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和習慣,進一步完善其今后的閱讀學習,讓學生獲得最大的閱讀收益。例如,設計組織讀書演講、讀書手抄報、讀書朗讀比賽等讀書專題活動檢驗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學校、家庭建立閱讀記載本,通過核實任務完成、彼此互評的方式檢驗教學成果。這種課堂評價改善了以往學生作為單一接受評價對象的局面,注重學生閱讀過程的考查,在良好的互動中有效調動學生的自主意識,促成閱讀教學活動的周期性推進。
總體講來,閱讀教學貫穿聽、說、讀、寫的每一部分,是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要想切實提高這一時期小學生的閱讀水準,教師和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深刻理解“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理念,尊重這一時期小學生的年齡差異和認知規律,為學生有效遴選合適的閱讀資源,在具體情境中引導學生的課堂閱讀實踐。只有家庭、學校、學生三方密切配合,才能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朱瑾.小學語文低年級家校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7(35):160.
[2]董玲.基于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好家長,2017(58):13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