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中
摘 要: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實施,讓人們對小學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也因此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創新。其中生活化教學法作為創新的產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教師通過將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基于此,對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化;小學
生活化教學法,就是指教師以現實生活為立足點進行教學,通過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它具有生活性、發展性、體驗性以及開放性的特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生活化教學法與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目標完美結合,它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歸宿。教師應該將之運用到自己日常的教學中去,筆者對此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設計生活化目標教學
就教學目標而言,它在教師整個教學工作中起著指明燈的作用,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以及教學評價,都是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因此,教師要運用生活化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設計生活化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教學目標的制訂不能脫離教師的教學大綱和學生的承受水平。二是生活化教學目標是連接數學與生活的橋梁,教師必須對此有所體現。例如:在進行“統計”這一節數學知識的教學時,筆者為學生設計的教學目標就是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和復式折線統計圖,并能夠找到生活中用到該知識的例子。當筆者根據這個教學目標去開展自己的教學活動時,學生的數學意識也得到了培養。當他們遇到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時,也會下意識地想到用所學的統計圖知識進行解決。
二、選取生活化教學內容
數學教師要想在教學中在運用生活化教學法,就必須選取生活化教學內容。因為生活是數學知識的源泉。教師如果要進行生活化教學內容的選取,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從教科書入手進行生活化教學內容的整合。因為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教材,教師必須立足教科書進行生活化教學內容的選取。二是以教科書為依托來進行生活化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為僅僅依靠數學教科書是無法滿足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需求的,教師必須開發與利用其他的數學課程資源。例如:在進行“數學與體育”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筆者就有意識地將蘊含數學知識的體育活動都整合出來,然后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呈現。就打乒乓球這項體育活動而言,學生兩兩之間進行一場比賽,那么比賽的次數和學生的人數之間就存在著一定的數學規律。筆者通過打乒乓球這項活動的選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會積極地對此進行探究,筆者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三、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采取一定的教學方式與手段,這就是傳統意義上教學方法的概念。它在教師完成整個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生活化教學法的實施也需要教師對其教學方式和手段進行不斷的探究。創設教學情境、小組合作探究、組織課外活動等都屬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對此進行嘗試,以期能給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例如:筆者在進行“百分數的應用”這一節的教學時,就選擇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教學方式。筆者首先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將水制作成冰塊的整個過程,并讓學生仔細觀察冰塊的體積變化。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會讓學生發現水結成冰,體積會增加。這時筆者引出百分數的概念,讓學生對水和冰的體積變化進行探究。
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運用讓筆者的教學過程極為順利,也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形式
課堂時間的有限性讓教師必須將知識的獲取與轉化渠道放在課后作業上,由此可見作業的重要性。教師要想將生活化教學法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形式生活化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布置的作業大多以題目的形式出現,這不僅讓學生完成起來苦不堪言,同時讓作業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因此,教師必須在作業形式中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例如:在學生完成對圓的面積學習之后,筆者就要求學生為自己家里的桌子(圓形)買一次桌布,在買桌布之前學生就需要完成對桌子面積的計算,從而保證買回來的桌布符合要求。生活化的作業形式符合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他們也因此能夠積極地完成筆者布置的作業,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其數學應用能力也有所提高。
綜上所述,沐浴在新課程改革的陽光下,“教育回歸生活”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理念。因此,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大勢所趨。小學數學教師也應該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設計生活化教學目標、選取生活化教學內容、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布置生活化作業形式,從而將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為學生以后適應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明.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5):100.
[2]梁麗平.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251-25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