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虎 金海莉 汪輝
摘要:2017年以來,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拿出真金白銀,使出真功硬招,堅決打贏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攻堅戰。本文總結了椒江區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的成功經驗,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集體經濟;薄弱村;對策建議
2017年以來,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拿出真金白銀,使出真功硬招,堅決打贏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攻堅戰。目前,全區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全面提升,15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摘帽”,254個村年經營性收入達5萬元以上,占總村數的92.36%。2017年度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9144.72萬元,比去年增收7403.76萬元,增速達11.99%。
一、椒江區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堅持大抓責任,掀起攻堅熱潮
一是黨政高度重視。建立以區委書記、區長為組長,區委副書記、組織部長、分管副區長為副組長,15個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面上工作;各街道也成立相應機構,三級組織架構全面形成。相繼召開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議、全區薄弱村轉化工作推進會、薄弱村聯席會議、街道分管領導會議、街道農經站長會議、薄弱村書記村長座談會等各層次會議十余次,具體探討研究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的對策。同時,審定出臺《椒江區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實施方案》等各類政策文件,為打贏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攻堅戰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是督考貼身緊逼。將薄弱村消除納入相關部門和各街道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打出隨機暗訪、黨建巡察、通報排名、末位約談“督考組合拳”。2017年督查暗訪3次,整改問題128件次。對工作進展緩慢、措施不力的街道和有關部門領導,由區委、區政府進行約談問責,年內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對1個結對部門、3個街道進行提醒談話。將薄弱村消除與村干部報酬補貼相掛鉤,15個薄弱村書記、村長均簽訂了《創業承諾書》,并納入任期履諾考評。
(二)堅持能人引路,建強發展班底
一是強化村級班子。“扶村先扶人”,以村級班子換屆選舉為契機,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大學生村官、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復員退伍軍人中發現優秀人才,重點吸收以村事業為重、群眾威信高、敢于擔當、勇于作為、樂于奉獻的同志,全區約三分之二的大學生村官和20余名返鄉人員入選新一屆村級班子,基層戰斗力顯著提升。舉辦新上任村干部培訓班,重點培訓消除薄弱村、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等內容,提高村干部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能力,發揮村級主體作用。
二是強化農經隊伍。將加強農經隊伍列入薄弱村消除主要任務之一,明確要求各街道健全村級財會隊伍,按規定配齊配強農村集體資產專管員,每5—8個村配備一名代理會計,并實施代理會計年度專項考核制度,每年由區財政拿出15萬元作為考核經費,根據考核結果分別給予6000、5000、4000元獎勵,為發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全年各街道共新增代理會計11名。經常性開展業務培訓,講解政策、宣傳先進、指導工作,全年共開展培訓9次,培訓1019人次。
三是強化結對幫扶。鼓勵強幫弱、企幫村、團隊幫,安排經濟強村、重點企業抽調精干力量,深入結對幫扶。干部同心,建立“區領導+區級部門+機關干部”的立體幫扶模式,結合“強基惠民村村幫”、“三百破三難”行動,15個薄弱村均落實了1位區級領導、1個區級部門、1位優秀干部,幫其定計劃、落項目、做工作,年底對幫扶成效進行綜合打分,列入幫扶部門年度考核。鄉賢聚力,新成立12家鄉賢會,簽訂31個項目,合計10097萬元。
(三)堅持因地制宜,找準發展路子
農林、組織、財政等部門沉入基層一線,開展專題調研,全面梳理各級項目資金在薄弱村的落地情況,逐村建立村情檔案,“一村一策”制定消除計劃,明確任務書、時間表、責任人,確定牽頭領導、責任部門、支持項目、發展計劃等,并實行“銷號”管理。
一是深挖資源。鼓勵打開“山門、水門、海門、腦門”,多途徑拓展收入來源。做大物業經濟,全區共有46個村通過舊村部、舊校舍改建、廢棄地整治建廠房、購買商鋪等方式對外出租物業獲取穩定收益。如三甲明亮村改建老校舍,與區教育局合辦幼兒園,每年按比例可增收8萬元以上,因結合公益深得群眾好評。盤活水經濟,章安謝楊村加固加深原有水庫,并進行自來水供水系統改造,新建水庫收取2元/噸的資費。做強海島紅色經濟,大陳衛星村等6個村與臺州市大陳島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大陳島惠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漁業休閑觀光旅游為主體,軍事遺址、墾荒精神、兩岸交流等為特色,每村每年分紅可達3—8萬元。
二是巧借力量。對自身條件有限、難以自我轉化的村,采取委托經營、提供勞務中介服務等模式。委托經營,即薄弱村將40萬元區級補助、10萬元自籌資金的經營權委托給區城發集團,由城發集團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合法經營,每年10月底將投資收益資金3萬元整返還各村;提供勞務中介服務,即薄弱村每年向城發集團介紹至少400人次的農村勞務人員,收取50元/人次的勞務信息介紹費,超過400人次的部分不予收費,城發集團在每年10月底前向各村一次性支付2萬元整的勞務信息介紹費。目前,已累計獲取收益9.7萬元,介紹勞動服務1460人次。
(四)堅持資金保障,夯實發展基礎
一是兜底保障。出臺《椒江區集體經濟薄弱村財政資金專項補助辦法》、《椒江區財政扶持薄弱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設立薄弱村專項扶持資金880萬元,凡年收入低于10萬元以下的村由區級財政兜底保障,不足10萬元補足10萬元保障村級運轉經費投入。對政府撥款、財政扶持和減免稅費等形成的資產,歸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所有。
二是節流開源。整合現有扶持新農村建設與公益事業發展資金項目,統籌安排扶貧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資金等,加大對村級組織運轉、村級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轉移支付力度。全面規范村級財務管理,落實村級重大事項“五議兩公開”決策程序,對49個村開展村級財務巡察,對91個村開展“三年一輪審”,對2個村開展專項審計。組織開展村級合同清理規范工作,重簽或補簽應簽未簽合同151份,更正和完善不規范合同168份,通過合同清理規范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6.58萬元。
二、椒江區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村級干部積極性不高,主動作為的意識不夠。
一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入,農村經營承包體制的長期穩定,村主要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識卻逐漸淡薄了。有人認為,市場經濟主要發展個體經濟,沒有必要花心思去發展集體經濟,不必去冒風險;另一方面,集體現有資產的管理難度加大,造成部分干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信心,挫傷了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部分村干部思路不夠清晰,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顧慮重;部分群眾怕搞毀了受連累,背上新的債務,思想上有壓力和阻力。
(二)財務監督執行不嚴,支出隨意性較大。
相當一部分村的財會人員文化層次、專業水平、素質偏低,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現象時有發生,使個別村財務管理不夠規范有漏洞。在執行財務制度不嚴的情況下,導致非生產性開支數目較大。主要表現為:一是財務管理不夠規范,資金支出不附原始票據,有白條紙入賬現象。二是民主理財意識不強,有的重大資金支出,沒有經過村民代表以上會議集體研究決定,有村干部說了算的現象存在。如一些購置費、業務招待費等,非正常性開支超出正常的生產性開支。三是財務監督制度沒有真正到位,監督制度不健全及人員素質不高等,導致村集體缺乏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
(三)集體經濟資源少,發展空間受限。
目前,大部分薄弱村經濟資源少,集體經濟基礎發展的空間受限,余地不足。有的村將一些資產(如廠房、場地等)一次性低于市價發包給他人,變相收取以后多年度的承包款;有的村陷入一種“挖東墻補西墻”的惡性循環中。
三、打贏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攻堅戰的對策和建議
(一)提升干部意識,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效益。
要加強對村干部進行如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思想的責任意識教育,包括發展意識、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和服務意識。利用各種形式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增強村干部履職盡責、服務群眾的責任意識,讓村干部真正心懷“為村民謀福祉”的思想理念,敢擔當,勤干事,干實事,全力促進經濟薄弱村各項工作健康開展、經濟穩定和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和提高。
(二)大力發展經濟,注重培養自身造血功能。
經濟薄弱村的轉化是動態的,今年消除、轉化并不能保證以后長久的轉化。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尤其是農業部門持續關注,對相關薄弱村進行經濟運行分析,提前做好相應對策,防止出現集體經濟掉隊村再出現。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類實施,注重培養薄弱村自身發展經濟的造血功能,如整合閑置資產、廢棄地整治建廠房對外出租獲取穩定收益、充分依托農村自然風光經營農家樂及民宿吸引城里人消費等,培育薄弱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加強開源節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家底。
一方面,整合現有扶持新農村建設與公益事業發展資金項目,統籌安排扶貧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資金等,加大對村級組織運轉、村級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轉移支付力度,積極引導薄弱村開展經營性項目運作,增加村集體收入;另一方面,全面規范村級財務管理,落實村級重大事項“五議兩公開”決策程序,開展村級財務巡察、“三年一輪審”及專項審計,嚴格控制村級支出。
(四)狠抓資產管理,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要用活貨幣資產,實行滾動式發展,以錢生錢支持發展第二、第三產業;要確保村集體的固定資產保值增值,盤活村級現有閑置資產,多途徑、多渠道地爭取村集體土地開發使用權;要盤活集體資源性資產,發揮經濟效益。集體的荒山、蔬林、茶園、經濟林等,采用山地有償流轉機制,并盡早開發利用。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