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娜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然不能適應當今素質教育的教學需要。而情境教學法憑借自身形真情切的獨特優勢,日益走進了廣大教師的教學視野,其無論是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抑或是對于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都起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具體應用途徑與策略做些總結。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初中數學;問題;直觀;探究
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當前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機械單一,即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講授和灌輸課本知識,這就使得課堂氣氛壓抑沉悶,進而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而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初中數學課堂中,不僅可以一改傳統課堂“高耗低效”的教學現狀,而且還能夠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深化學生的理解認識,進而有利于促使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與發展。
一、基于趣味情景,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學習思維
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思維較為活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氛圍對他們學習興趣的影響極大。因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一定要及時掙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并善于在課堂教學之初基于趣味情景來向學生提出富有啟迪和思考意義的問題,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例如,以“黃金分割”這部分內容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利用多媒體幻燈片向學生呈現了二胡琴弦的圖片和芭蕾舞演員的舞姿,并對學生說道:“數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數學的美就在我們的身邊。芭蕾舞演員跳舞時踮起腳尖是為了讓舞姿更加優美,而二胡的琴弦設在千斤位置,聲音也因此而更加悅耳。它們是那么的和諧和完美,其實在這些美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數學秘密,大家知道是什么嗎?”這一極富趣味性的問題一經提出便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紛紛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如此,通過在導入環節基于趣味情景創設問題情境,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引發了學生急于了解和學習新知的強烈愿望,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借助有效手段,創設直觀情境,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數學一直以來都是一門令很多學生感到畏懼的學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這一學科極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征,這便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阻礙。而現代信息技術憑借自身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獨特優勢,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此時,我們不妨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創設直觀情境,將原本抽象晦澀的數學知識轉化地更具形象化和生動化,以此來突破教學難點內容,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例如,以“圖形的旋轉”這部分內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我先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出示了幾幅旋轉運動的圖片,以使學生對圖形的旋轉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之后,我向學生說道:“風力發電機是一種新型的無污染能源,廣泛應用于我國的西部及海洋?!迸c此同時,我向學生出示了風力發電機的圖片,并選取了其中一組葉片,要求學生描述葉片由某一位置轉動至另一位置的運動過程。接下來,我又利用相似的方法引導學生描述了平面圖形的運動過程,并讓學生通過剛才的探索,自主總結決定旋轉的三要素。如此,通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既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又優化了課堂的教學過程。
三、通過合作學習,創設探究情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中,往往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則始終以被動者的身份來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進行死記硬背。這樣一來,不僅不利于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而且也不利于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鑒于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不妨將課堂的主動權還于學生,讓學生在探究情境中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親身參與,以此來挖掘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這部分內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我先是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只有一條邊是相等的三角形,并向學生問道:“同學們,這兩個三角形是全等的嗎?”顯而易見,學生異口同聲地答道:“不是!”于是,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同來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三角形的角和邊需要滿足什么條件才能全等。在這一過程中,我會在行間巡視,并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予以一定的指導和點撥,以便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掃清障礙。如此,通過創設探究情境,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親身參與,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而且還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擁有光明的應用前景。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一定要在充分認識到這一教學方法教學優勢的基礎上,貼合學生特點與教學實際,積極探索和尋求有效情境的創設方法,以優化數學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獲取理想中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濤.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17):49-50.
[2]李志軍.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3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