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芳
摘 要:數學學科的抽象性特點決定了數學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從一道道具體的應用題到常見的數量關系,從計算法則到數學運算,無不透漏著數學的抽象性。小學數學的編排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再者,新課標中對于學生的抽象思維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主要研究的是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抽象思維;培養;策略
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從小學階段抓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思維活動的教學,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提高其數學綜合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遵循新課標的要求,基于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積極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為學生以后深入學習數學學科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使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學習效率低。為此,本文將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策略,以期提供給廣大教師同仁一些有用的參考。
一、發散學生的想象思維
小學數學學科知識內容大多都具有抽象性,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才能理解這些知識。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是其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對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加以正確的引導,那么就能讓學生的抽象思維有質的飛躍。教師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實現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目的。如可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為學生創造再造想象的空間。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是蜘蛛俠,手里有數量不等的元、角、分,并把這些錢送給窮人。一戶人家買不起鹽,蜘蛛俠就給他們送5元錢。一戶人家買不起米,蜘蛛俠就給他們送100元錢。教師發問:“當你元單位的錢派完后,一戶人家需要你派10元錢,那么由多少角湊成呢?”通過學生的想象以及教師的引導,很快學生能夠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即使不接觸實物,也能通過想象力來解決問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二、豐富數學表象教學內容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豐富數學表象教學內容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數學教材大多包含了文字、數字、概念、公式、等,這些都屬于語言信息,給學生解讀和審視帶來了難度。教師可在原有的教學內容基礎上,豐富數學表象教學內容,讓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如可利用圖片、模具等加強直觀演示,也可以開展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過程中。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一)”這一內容時,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一些常見的圖形運動。如圖形平移、對折、旋轉等。學生對圖形的運動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想一想1-9的數字圖案,哪些是軸對稱的?動腦筋想一下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這三個圖形的對稱軸有幾種畫法?學生在腦海中探究,通過抽象思維,找出長方形對稱軸有2條,正方形對稱軸有4條,圓形對稱軸有無數條。雖然無實物,教師也可讓學生想象推開窗戶的動作、拉出拉桿箱拉桿的動作,判斷這些動作是平移。長此以往,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便得到發展。
三、引發學生的數學聯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抽象可以使思維概括、簡約、深刻,而且還能幫助學生發現真理。抽象只有擺脫具體形象才能使思維獲得新的結果。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需要解決的問題聯系起來,通過聯想的方法來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數學應用題與相關的運算法則、方程式等聯系起來,化具體的應用題為抽象的數學關系,然后再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這一內容時,可將以下的應用題抽象化:體育老師買了一條35米長的繩子,做跳繩用去15米,做教學工具用去10米,隨后又買回來13米,還剩多少米繩子?這道題目可以去掉文字敘述部分,留下數字,抽象成算式再計算出來。其混合算式為:35-15-10+13=23(米)。運用算式,學生便能快速地算出答案。這樣的教學將文字敘述與運算公式聯系在一起,通過聯想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內容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圖,并不斷完善。通過數學聯想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總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智力的發展。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引導學生利用抽象思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黎陽.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兩翼”的和諧發展[J].現代教育科學,2013(6):154-155.
[2]李想.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J].吉林教育2017(23):51.
[3]李光平.淺談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策略[J].速讀旬刊,2016(7).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