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杰
摘 要: 幼兒美術教育是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啟蒙教育,同時也是實現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幼兒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評判幼兒,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幼兒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為收集幼兒家庭美術教育現狀的客觀依據,為課題《以物品裝飾畫教學促進幼兒表現與創造能力發展的研究》提供第一手數據,設計并開展了此次問卷調查。
關鍵詞: 幼兒教育 美術教育 教育現狀調查
一、問題提出
幼兒美術教育是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啟蒙教育,同時也是實現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了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然而在現實教學中,部分教師在進行模仿畫教學,強調教師的示范與幼兒模仿,忽略了幼兒的感知與體驗、想象與創造等本體的藝術能力的培養,致使幼兒作品千篇一律,如出一轍;或是以成人的眼光評價幼兒的作品,出現了幼兒不愿畫或不敢動筆畫的現象,更沒有通過美術作品表達親身感受的意愿。為此,我們開展了課題《以物品裝飾畫教學促進幼兒表現與創造能力發展的研究》,旨在通過課題研究扭轉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觀念,探究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幼兒表現與創造能力的發展。
任何一種教育形式都離不開家長的配合與支持,為進一步了解幼兒的發展現狀和家長對幼兒美術教育認知程度,我們設計了此份調查問卷,以便在課題研究初始對幼兒的發展有全面了解,為幼兒的后續發展和課題研究提供客觀依據。
二、內容與方法
(一)調查目的。
本研究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幼兒家庭美術活動的基本狀態;二是幼兒家庭美術教育現狀;三是家長對幼兒美術活動的認知。具體來說,本研究從幼兒和家長兩個方面進行調查:一是對幼兒家庭美術活動的時間、狀態和種類進行調查,二是對家長的幼兒美術教育理念和行為進行調查。
(二)調查內容。
本研究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的不同,分別設計了《小班家長調查問卷》和《中大班家長調查問卷》,小班調查問卷包含了幼兒家庭美術活動的興趣、專注力、觀察力、工具使用、表達表現和整理能力6個維度的內容,以及家長對幼兒美術活動的認知、教育行為、評價觀念3個維度的內容;中大班調查問卷在小班基礎上增加了幼兒的獨立性、堅持性和計劃性3個維度的內容(見附表)。
(三)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調查法,以問卷調查為主。調查對象為樂園二幼和學府幼兒園兩個實驗園、8個實驗班的幼兒,其中小班2個,中班3個,大班3個。為確保調查客觀、真實、有效,我們在調查前召開了家長說明會,向家長宣傳本次問卷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征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89份,收回有效問卷189份,回收率為100%(見表一)。
三、調查結果
(一)關于幼兒家庭美術活動基本狀態的調查。
1.在美術興趣方面,81%的幼兒喜歡畫畫或做手工。
2.在活動頻次方面,79%的幼兒經常進行美術活動,其中23%的幼兒每天在家中涂涂抹抹、粘粘貼貼并樂在其中,36%的幼兒兩三天進行一次美術活動,20%的幼兒每周能進行一次美術活動;還有21%的幼兒缺失美術活動,偶爾進行一次。
3.在專注力方面,78%的幼兒能專注地進行美術活動,其中小班34%的幼兒能安靜地畫15分鐘左右,44%的幼兒能專注地畫5分鐘左右;中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專注能力有所發展,其中22%的幼兒能安靜地畫30分鐘以上,56%的幼兒能專注地畫20分鐘以上;但還有22%的幼兒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較差。
4.在使用工具方面,小班75%以上的幼兒會使用水彩筆、油畫棒、剪刀、固體膠等工具,其中20%的幼兒能熟練使用;中大班幼兒手部肌肉發展更靈活,37%的幼兒能正確、熟練地使用剪刀,會剪各種線條圖形;但還有19%的幼兒不能靈活使用剪刀或不會使用剪刀,說明家長沒有為其提供使用剪刀的機會。
5.在觀察能力方面,小班46%的幼兒觀察能力較強,能找到并說出有規律的圖案或紋路,36%的幼兒在引導下能找到,還有2%的幼兒觀察能力較弱,不能找到或發現有規律的圖案或紋路;中大班幼兒的觀察能力有所發展,其中47%的幼兒總能發現事物的規律,并能大膽地表述出來,43%的幼兒在引導下能找到或發現事物的規律。
6.在表現方面,小班18%的幼兒能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畫出自己想畫的人或物;中大班67%的幼兒能運用繪畫、手工制作表現自己觀察或想象的事物,其中14%的幼兒在繪畫過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并能表述出來;還有33%的幼兒表現能力發展不足,其中28%的幼兒偶爾能表現出來,5%的幼兒不能表現出來。
7.在表達方面,小班30%的幼兒能主動描述畫面內容,48%的幼兒能簡單講述作品的主要內容;中大班29%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更強,想象力更豐富,能滔滔不絕地講述出畫面情節,54%的幼兒能簡單講述畫面內容。
8、9、10是針對中大班幼兒開展的調查。在獨立性方面,44%的幼兒能按圖示提示獨立完成作品,41%的幼兒通過尋求幫助完成作品,15%的幼兒不能獨立完成作品。在堅持性方面,47%的幼兒能堅持完成作品,9%的幼兒偶爾堅持,14%的幼兒不能堅持,還有30%的家長不知道幼兒是否能堅持完成作品,可以看出家長對幼兒的關注度不夠。在計劃性方面,43%的幼兒能按計劃、目的明確地做手工,10%的幼兒偶爾按計劃制作,35%的幼兒有計劃但不能執行,12%的幼兒沒有計劃。整體來看,中大班幼兒在獨立性、堅持性和計劃性方面發展不足。
11.在整理物品方面,小班4%的幼兒在活動后會主動整理,14%的幼兒能簡單收拾,78%的幼兒在成人引導下能整理,4%的幼兒沒有整理習慣;中大班9%的幼兒能主動整理、按類擺放,25%的幼兒會整理并能物歸原處,53%的幼兒能簡單收拾,13%的幼兒不整理。可以看出,小班家長普遍重視幼兒整理習慣的培養,中大班幼兒的整理水平有所提高,能按類擺放并物歸原處。
(二)關于家長幼兒美術教育理念和行為的調查。
12.在對美術活動的認識上,41%的家長能正確認識美術活動的意義,知道美術活動能促進幼兒的感知、想象、獨立思考和按計劃做事等學習能力的發展,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促進幼兒人格的健全完善。(多選)
13.在對教育目的的認識上,72%的家長明確幼兒園階段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興趣、感知周圍環境和藝術作品的美,學會表達與表現;但還有31%的家長觀念產生了偏差,把美術教育的關注點放在了培養特長,掌握繪畫技巧上。(多選)
14、15、18是針對小班家長開展的調查。在教育行為上,28.5%的家長能有意識地帶領孩子畫畫或做手工;21%的家長能堅持每天陪孩子開展半小時的美術活動;當孩子在墻上、家飾上涂涂抹抹或剪剪貼貼時,59%的家長理解是孩子的發展需要,并為其提供了相應的材料和工具,但還有18%的家長看不到孩子的需要,采取了責罵或放任不管的行為。
16、17在教育行為上,34%的家長能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觀察、欣賞大自然的景色;8%的家長經常引導幼兒欣賞名畫或民間剪紙、泥塑等形式的美術作品;但還有66%的家長沒有引導幼兒欣賞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的美的意識;34%的家長從沒有或不知道怎樣引導幼兒欣賞名畫。
19.在作品評價上,61%的家長把關注點放在幼兒敢畫、有自己的創意上,但還有32%的家長把關注點放在畫得像、顏色均勻、畫面整齊美觀上。可以看出,部分家長的認識存在偏差,他們更多地關注幼兒畫得像不像、好不好,忽略了幼兒美術活動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三)關于幼兒家庭美術教育形式的調查。
20.在美術活動形式上,家長依次為幼兒選擇了買簡筆畫或手工書籍、報美術特長班、臨摹涂色、想象畫生活中的情景等方式開展美術活動。
22.在接觸美術活動上,37%的幼兒參加了每周一次的美術興趣班,有沙畫、陶藝、色彩畫、粘貼等,效果較顯著;2%的幼兒到商場或淘氣堡涂色、畫陶瓷畫;32%的家長為幼兒提供了相關的書籍和材料供幼兒操作,偶爾陪同,效果一般;1%的幼兒參加過幾次以臨摹為主的繪畫班,效果不好不再學;15%的幼兒對美術活動不感興趣,沒參加過學習;1%的家長準備給幼兒報興趣班。(簡答題)
(四)關于家園合作的調查
21.在收集廢舊物品上,89%的家長愿意為幼兒收集、提供廢舊材料。
23.在建議或意見上,43%的家長贊成和支持園所開展此項活動;44%的家長對園所即將開展的物品裝飾畫教學提出了建議:1)讓幼兒多接觸大自然,2)多讓幼兒講述作品內容,3)布置親子家庭作業,4)期望得到美術教育方面的指導。還有0.5%的家長提出讓幼兒掌握繪畫技巧;1%的家長不愿意為活動收集材料,希望幼兒園自己準備。(簡答題)
四、分析與思考
(一)幼兒家庭美術教育發展不均衡。
調查發現,幼兒家庭美術教育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受家長教育理念和行為的影響,幼兒的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有的幼兒經常進行美術活動,有的幼兒卻缺失美術活動;有的幼兒能熟練使用剪刀等工具,有的幼兒卻不會使用剪刀等工具,究其原因是家長沒有為幼兒提供使用工具的機會,幼兒缺乏此方面的鍛煉。
在“專注力”“觀察能力”“表達表現”“整理物品”等方面幼兒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如:小班有的幼兒能專注地畫15分鐘,有的幼兒卻只能畫兩三分鐘;有的幼兒能主動描述自己繪畫作品的主要內容,有的幼兒在引導下只能講出繪畫物的名稱;有的幼兒在美術活動后主動整理物品,有的幼兒卻沒有整理的習慣。
相比小班而言,中大班幼兒各方面能力都有所發展,他們專注時間更長、觀察更細致,但也存在部分幼兒發展不足的現象,尤其在“表達表現”“整理物品”上,中大班幼兒發展明顯不足,還有33%的幼兒不能表現自己觀察到的事物,66%的幼兒不會物歸原處和按類擺放。此外,中大班幼兒在“獨立性”“堅持性”“計劃性”方面同樣發展不足,多數幼兒不能獨立、堅持完成作品,沒有計劃性。
(二)家長對美術活動教育價值認識不足。
一些家長美術修養不高,沒有接觸過系統的美術教育,對美術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他們將美術活動的目的定位于培養特長、掌握繪畫技巧上,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幼兒開展美術活動,感知周圍環境和藝術作品中的美,更沒有引導和陪伴幼兒開展美術活動的意識,更多地寄希望于美術興趣班、簡筆畫、手工書籍和臨摹涂色,或任由幼兒發展,致使家庭美術教育活動形式和內容單一、乏味,延誤了幼兒的發展。
有的家長雖然在理念上傾向于培養幼兒興趣、讓幼兒敢畫、有自己的創意,但在實際教育過程或評價幼兒作品時,理念與行為不能很好地結合,更多地傾向于畫得好不好、像不像上,對幼兒提出過高的要求,幼兒感受不到美術活動的樂趣,失去了創作的原動力。有的家長不能正確解讀幼兒的行為,看不到幼兒的發展需求,甚至當幼兒在墻上、家飾上涂涂抹抹或剪剪貼貼時,教育方法欠妥,不能采取積極的教育策略。
(三)家長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關注度不夠。
調查發現,只有少數家長能有意識地帶領幼兒開展美術活動,堅持每天陪幼兒半個小時左右,多數家長在引導幼兒行為上表現得不夠積極,更沒有陪幼兒開展美術活動的意識,甚至有30%的家長不知道孩子能否堅持完成一件作品,說明家長對幼兒的了解和關注度不夠。
可喜的是,家長說明會的召開和問卷調查的開展,激發了家長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多數家長表示愿意支持園所開展美術活動,希望幼兒在活動中得到提升,獲得發展。相比小班而言,中大班家長對美術教育的需求更強烈,期望得到美術教育方面的指導。
五、對策與建議
(一)拓寬美術活動形式,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
依據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規律,結合幼兒美術教育發展現狀,以物品裝飾畫為手段,將各種美術表現形式有機融合,將傳統、單一、平面的美術學習,融合成新穎、多元、立體的美術活動,變枯燥、被動的接受為有趣、主動的創作。二是將不同風格、題材的作品和名畫引入課程,拓寬幼兒的藝術視野,改進創作形式,為幼兒的藝術創作積累經驗與素材,激發幼兒創作的原動力。三是引導幼兒從身邊的事物入手,讓幼兒在欣賞與感受的基礎上,通過深入觀察、大膽想象、充分交流,建構對事物的審美感受和創作意向,為藝術創作做好準備。四是引導幼兒從美化生活、豐富游戲的需要出發,大膽選用生活中豐富多樣的材料和多種創作手段進行表現與創造,體驗美術創造的樂趣。五是鼓勵幼兒用同一種材料表現不同的內容,或用不同的材料表現同一內容,充分感受不同形式的作品帶來的不同美感,鼓勵幼兒用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自己的創作意圖。六是為幼兒創設與材料充分接觸的環境和機會,引導幼兒探索和使用各種材料和工具,增強其表現與創作的欲望。
(二)滲透常規培養內容,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
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個整體,幼兒美術活動中蘊含著幼兒發展的各個方面的因素。在美術活動中,幼兒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能力、專注能力、整理能力、主動性、堅持性、獨立性、計劃性和動作水平等都得以發展。幼兒在與同伴共用材料的過程中,學會了分享與等待;在與同伴共同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學會了分工與合作;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學會了操作常規與整理常規,這些良好常規和學習品質的養成對幼兒的后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由于這些常規和學習品質沒有系統的培養體系,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家長和教師往往把關注點放在了美術活動的結果上,致使幼兒缺失此方面的教育,沒有形成良好的常規和學習品質。幼兒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明確良好常規和學習品質背后深遠的意義,將良好常規和學習品質的培養自然地滲透、融入美術教學計劃和活動之中,使幼兒在日積月累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美術常規和學習品質。無論是常規培養,還是學習品質的養成,都不能操之過急,要根據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規律,在引導幼兒體驗、理解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要求,避免簡單的說教與訓練。
(三)改善作品評價角度,鼓勵幼兒積極創造。
美術活動是幼兒進行情感表達和交流的工具,在幼兒的情感滿足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美術活動的宗旨是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與熱愛,讓幼兒體驗到美術活動的樂趣,使幼兒自主自愿地參與美術活動[1]。成人不當的評價會抹殺幼兒的創造力,使幼兒喪失美術創作的原動力。應以欣賞的態度積極評價每個幼兒,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幼兒美術活動的過程上,啟發、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開發潛能,而不是過于強調幼兒最終完成的美術作品。在創作過程的評價上,可以從幼兒的構思、主動性、興趣性、專注性、獨立性、創造性、操作的熟練性及常規習慣等方面進行評價,把關注點放在“積極投入”“自由表現”“體驗樂趣”上,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2]。在創作結果的評價上,可以從幼兒個人成長發展的角度,用欣賞和發現的眼光評價幼兒的作品,把重點放在作品是否有創意、有獨特的閃光點上。要用心看幼兒的作品,傾聽幼兒的描述,肯定幼兒的想法,并給予積極的接納和回應。另外,還要引導家長學會正確評價幼兒的作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不用統一的模式限制與束縛幼兒,不以技能水平為標準衡量幼兒的作品。
(四)細化家園共育項目,引領家庭美育發展。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幼兒早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美術教育觀,形成對幼兒美術的學習與發展、對美術教育本質的正確理解,有助于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引領家庭美術教育的良性發展。在教育理念上,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家園共育欄、家長會、開放日等多種形式加大家園溝通力度,引導家長懂得幼兒的生理發展特點決定了幼兒美術教育不能以專業人員的培養為目的[3],應以培養和保護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為主要目的;通過解讀教學計劃,引導家長了解活動背后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和價值,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美術教育觀。在教育行為上,要細化家園共育項目,將家園共育內容列入計劃,引領家長開展家庭美術教育。通過與幼兒共同收集美術材料、查找活動內容相關資料、欣賞和發現周圍環境及藝術作品中的美等多種途徑,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通過親子開放活動,引導家長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信、專注與探索,感受美術活動對幼兒全面、健康成長的價值;通過定時展示幼兒美術教育成果,點評幼兒作品等形式,引領家長學會正確看待幼兒的作品;還要鼓勵家長多為幼兒提供寬松、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創作環境,多傾聽幼兒的想法,尊重幼兒創作的愿望。
參考文獻:
[1]孔起英.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美術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0.
[2]孔起英.華愛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各領域要點解讀——藝術領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64.
[3]孔起英.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美術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0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學前教育研究會“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以物品裝飾畫教學促進幼兒表現與創造能力發展的研究”(XQYJHZ135-048)。
附:《物品裝飾畫課題》家長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