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衛彬
摘要: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三農的扶持補貼力度,財政支農投入不斷增加。與此同時,由于涉農財政資金范圍廣、環節多、情況復雜、手續繁瑣,支農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財政支農資金普遍使用效率不高,尤其是補貼資金存在“散”“亂”“碎”等問題;由于多頭管理導致財政支農資金“碎片化”,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低下。針對上述問題,本文結合作者的工作實際,就著力提升財政支農資金運行質量問題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農;資金運行;對策建議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三農的扶持補貼力度,財政支農投入不斷增加。與此同時,由于涉農財政資金范圍廣、環節多、情況復雜、手續繁瑣,支農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財政支農資金普遍使用效率不高,尤其是補貼資金存在“散”“亂”“碎”等;由于多頭管理導致財政支農資金“碎片化”,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低下。怎樣才能使有限的財政資金特別是涉農資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得到高效利用與有效服務?筆者認為,應改革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整合統籌涉農資金,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確保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著力提升財政支農資金的運行質量。
一、與時俱進,營造良好管理渠道,真正讓農民群眾知曉政策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社會深刻轉型,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多發。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暴露出平時在工作站位、工作標準、改進作風、優化管理、提升行政效能等方面還存在不容忽視的短板和問題,亟需引起重視加以解決。
(一)注重落實責任。要針對存在的問題,補缺補差,完善制度,將強農惠農政策落實納入年度績效管理考核目標,明確鄉鎮政府涉農部門一把手、村主任為第一責任人,特別對在惠農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監督薄弱環節進行認真研究,對惠農項目從登記到核準、再到發放等各個環節的工作責任和責任主體,都要明確化、具體化。
(二)注重宣傳教育。鄉(鎮)村兩級要認真做好各項政策的宣傳工作。一是及時發放惠農政策宣傳單。每年根據最新政策印制各項惠農補貼宣傳單,安排鄉村干部一起將宣傳單發放到戶,張貼到戶。二是通過宣傳標語宣傳。在村務公開欄上宣傳和公布有關惠農政策、補貼標準等內容,在主要路段懸掛橫幅、書寫標語來宣傳強農惠農政策。三是利用電視、網絡、鄉村廣播等媒體宣傳。每發放一筆惠農補貼資金,由財政所打印好將要發放的明細分發到村,張貼到村務公開欄,再由村委會在村廣播發布公告,通知農戶在收聽廣播的同時及時查看信息和公示。四是發動村干部通知到人。由于受經濟條件限制,農民外出務工多,有的全家出動,村組干部可以通過打電話、發短信或微信等形式宣傳告知到戶。
(三)注重公示公開。要嚴格落實村務公開制度,公開必須保證全面、及時、到位。一是做到資金從下撥到分配到發放的全過程及時公開,所有公示內容必須經村監委會簽字蓋章,廣泛接受村民監督。二是各相關監督部門要全面掌握各類涉農資金的種類、數額和發放標準,核實各類資金的管理、發放和使用情況,將檢查結果公布在鄉(鎮)村兩級政務公開欄上。三是利用本地公眾信息網公開公示平臺,讓惠農政策資金在第一時間公開,第一時間接受群眾監督,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四)是注重隊伍建設。一是注重隊伍的思想建設。要定時對鄉村兩級干部進行廉潔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在職人員的政治修養、道德水準、抵制誘惑的能力。二是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要定期對相關部門干部進行政策相關考核,并將考核成績納入年終考核中去;每月對村級財務進行登記,以適當形式公布,讓群眾參與評議,將其作為對村支兩委班子及成員的評價依據。三是制定獎罰制度。對在惠農資金發放過程中存在的違紀違法行為進行問紀問責;對真實、準確、及時發放惠農資金的部門、村或個人,經驗收核實后,給予一定的獎勵。
二、加強改革,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完善涉農資金標準化管理
涉農資金是改善民生的一件大好事,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高度關注、關心的要事,是惠及百姓、恩澤子孫、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實事。做好涉農資金管理,是加快推動政府涉農職能轉變的重要手段,從而確保涉農資金安全、規范、高效運行。
(一)改進現有補貼方式。要探索建立“政府出資,市場運作”新型財政補貼運作模式,依法、依規采用補助、貼息、獎勵、保險、物資援助、風險補償、減免稅費、購買服務等政策工具和激勵措施,支持農村公共產品建設,把錢用到農民直接受益的項目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如采取補農資的方式發放糧食補貼,補貼資金變成種子、農藥、肥料等實物,引導農民發展農業和糧食生產,提升農民科學種田水平。
(二)深入推進新農村信息通暢服務。國家對于農村和農業工作向來十分重視,每年出臺的惠農政策層出不窮,但由于信息不通暢或相對滯后造成農民了解不夠,甚至出現了明明都符合條件,由于錯過了最佳的申報時間,從而導致應得的補貼享受不到的現象。要積極開展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探索實踐,搭建上下溝通協調平臺,加強部門與鄉村的定期聯系,共同組織人員開展涉農補貼政策信息反饋,讓農民及時清楚各項政策,避免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失。
(三)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制度。立足于“早”,著眼于“快”,緊密結合實際工作,應以“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做到“防住風險、控住事故、保住安全”,建立和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系,提高安全風險管控。資金使用過程應以縣級為整合單位,實現“一個漏斗向下”,杜絕任何級次、任何形式的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確保資金使用見到實效。同時,加強安全數據交換平臺建設,規范操作管理制度和相關信息采集制度,推進惠農補貼“一卡通”安全數據交換平臺一體化信息管理,實現基礎數據財政與部門接口、財銀數據聯網,配備電子觸摸查詢器,數據共享,便于補貼對象隨時使用。
(四)健全監管分離長效機制。要加快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如控制報告、檢查和考評辦法,促進內控制度的落實和執行,從意識上杜絕犯錯的可能性;建立健全不相容崗位分離、授權分離、流程管理、歸口管理制度,厘清責任邊界,壓實監管責任;建立健全議事決策制度,在責權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機制,實現從預算編制、分配到項目審批、執行等崗位相互分離的長效機制。要對涉農資金專項整治行動、日常監督檢查、審計監督檢查等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細致排查,全面梳理,認真分析原因,切實加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