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霞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應該注重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確實,語文科目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很好范例,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這門學科的優勢,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就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展開論述,旨在通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滲透
小學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進行德育的意義相對比較明顯。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社會萬象,有利于德育資源的挖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來陶冶學生的情感,讓德育在隱形狀態下得以實施,讓學生的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一、結合教材文本,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講述的都是一些美的人、美的事和美的物,這些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德育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地體會文章中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例如教學《窮人》,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桑娜和漁夫在鄰居西蒙病死后主動收養了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反映了桑娜和漁夫明知困難大,卻寧愿自己多受苦,也要幫助這兩個孤兒的善良而美好的心靈。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地品味文章中的重點語句,如“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非這樣做不可”說明了什么呢?說明這是桑娜本能的行為,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不,沒有人!上帝,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桑娜為什么如此忐忑不安呢?“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一個“熬”字又說明了什么呢?學生通過仔細感悟這些重點字、詞和句,他們會深刻地體會到漁夫夫婦發自內心的善良,同時這種善良的品德又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讓學生也慢慢變成一個善良的人。
又如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是圍繞“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展開的,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很好的教材。教學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深刻地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精神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現代社會背景下,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愛國行為,我們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應該怎樣踐行愛國主義行為,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
二、通過寫作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寫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通過寫作教學,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例如在引導學生寫作觀察日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一個特定的植物,讓學生每周對這一植物進行觀察,從植物的莖、葉、花、果實、大小、形態等多方面展開記錄,讓學生在連續觀察的過程中體會植物生命力的頑強,讓學生在不斷觀察的過程中提升認知能力,健全品質。
又如在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熱點新聞展開寫作時,教師要選擇一些積極向上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新聞。如前一段時間沸沸揚揚的雷海為奪得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的新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這一新聞素材,自定立意,展開寫作。這一新聞素材中,有堅持,有努力,有付出,有淡定的心態,有寵辱不驚的淡然,無論哪一個立意點,對學生而言,都是對他們進行德育的很好的點。如最近一段時間,寒門學子以707分考入北大,一篇“感謝貧窮”的文章在網上迅速流傳開來。感動我們的不是貧窮,而是在如此貧困的狀態下,一顆堅持向上與不屈服的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這些新聞題材展開寫作,讓社會中這些滿滿的正能量在學生心中傳承開來。
三、通過課外閱讀,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對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由此可見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好讀書,讀好書,讓那些代代傳承下來的思想和價值觀去影響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去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的情感。
例如,針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我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孫漂流記》《高老頭》《海倫·凱勒傳》《伊索寓言精選》《冰心散文集》等書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籍主要講述了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了我們很多成長的道理;《魯濱孫漂流記》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說,其中語文教材中就有出自該小說的節選文章,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啟發;《高老頭》也能給學生的思想帶來一定的啟發……每一本書籍中都蘊含著特定的思想,教師在推薦的時候,可以簡述其主要思想,讓學生有所側重地展開閱讀與體會。每隔一段時間,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把他們閱讀的內容和感想講述出來,提升學生閱讀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俊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問難[J]. 中國校外教育,2016(34).
[2]王艷麗.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方法[J]. 中國校外教育,2016(3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