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旭霞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持續進行,近年來我國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提升,但目前語文教學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改進,就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改進作出了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進行,教師逐漸認識到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并積極作出相應改進,教學質量得到了一定提升,但總體來看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下面我對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作出了簡要論述,并提出了相應策略,希望與各位同行一起切磋探討。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填鴨式教學”依然廣泛存在
在現有教學體制下,很多教師為了實現既定目標,依然延續“填鴨式教學”,可以簡單概括為教師單方面“在既定時間內完成既定任務”,教學方式流程化、模式化,教師“為了教而教”,學生“硬著頭皮學”,雙方疲于奔命,但收效卻并不顯著。這種模式長期延續的主要因素如下:一是教學任務非常艱巨,教材安排非常緊湊,教師在課堂時間內必須完成既定任務,無法承擔改變模式帶來的風險;二是教師缺乏創新精神,在關于教學方法的思考上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填鴨式教學”帶來的兩個最主要弊端:
一是不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發揮。教師只要按既定計劃把授課內容傳達給學生,就算完成這堂課的“教學任務”,對學生能否接受并不作過多關注。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對學生進行象征性提問,但也只是“例行公事”,學生回答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最終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答案”上來就可以。長此以往,學生無法在學習中獲得存在感和成就感,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會受到打擊,學習自主性難以發揮。
二是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教師在備課時已經規劃了整堂課要講的內容,留給學生思考和互動的時間很少甚至沒有。學生在學習時被動地跟著教師的進度,不僅會感覺吃力,而且對教師講授的知識吸收程度也很有限。這就如同報團旅游,人們到了一個景點還沒有來得及仔細觀賞品味,就已經被導游拉上車去往下一個景點,看似哪里都去了,實際是走馬觀花,什么都沒記住。教師“把該教的都教了”,但學生“該學會的沒學會”,雖然教學任務完成了,但實際效率很低。
2.課堂氣氛沉悶,教學過程單調枯燥
有些教師過分嚴肅,不茍言笑,對學生批評過于嚴厲,讓學生望而生畏、敬而遠之;或過于強調課堂紀律,導致學生精神緊張,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或教學內容單調枯燥,授課語言死板教條,學生缺乏興趣等。
3.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夠
小學生是語文學習打基礎的階段,有些教師只注重課上40分鐘,“上課教書,下課走人”,缺乏與學生深度交流,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也不夠,非常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
二、針對存在問題的有效解決策略
1.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
一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方面要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避免刻板地強調課堂紀律,增強授課語言的幽默性,減輕學生面對教師的壓力,提升課堂氣氛活躍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合理分配教學時間,精練教學內容,縮短教師單方授課時間,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以拓展學生思維發展空間,增加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動或討論環節,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二是課下與學生加強交流。一方面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以便對講授內容和方式作出有效改進;另一方面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進師生之間感情,學生在上課時會更加認真聽講。
2.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式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教學手段日益增多,而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更具優勢,具有表現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適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例如,在講到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一文,我先給學生播放了兩分鐘的短片動畫,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興致勃勃地觀看動畫。視頻將曹沖稱象的場景和過程完整、生動地描繪了出來,學生理解起來非常直觀。視頻觀看完畢,我再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明顯提升,樂于對課文作進一步了解,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的優點非常顯著。
3.加強對學生語文基本功的培養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任務的方式來加強對學生語文基本功的培養。一是布置閱讀任務。如每月讀一至兩本課外刊物或學生讀物,需要學生寫出心得體會或讀書筆記,培養學生讀寫結合能力;二是布置寫作任務。如每周寫兩篇日記,培養學生寫作能力;三是開展辯論會或故事會,讓學生自擬主題進行辯論或讓學生給全班同學講故事,提高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總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逐步擺脫傳統教學的桎梏,注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讓學生“樂學、善學、會學”,從而真正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谷雯玉.淺析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J].青年時代,2015(3):106.
[2]黃蘭.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讀寫算(教師版),2016(28):200.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