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智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把傳授知識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結合起來,努力為學生創設思維情境,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理解,使教學過程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運用游戲情境,讓學生快樂學習。運用故事情境,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運用生活情境,帶學生走進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運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把傳授知識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結合起來,努力為學生創設思維情境,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理解,使教學過程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一、運用游戲情境,讓學生快樂學習
喜歡做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老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種天性,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給學生創設適合的游戲,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的多種感官對知識的感知。比如,在給學生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這一章節的內容時,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探究和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方法后,我就給學生設計了小組接力賽,讓各組做好準備,并隨著“開始”的口令,讓每組每個接到蘋果圖片的學生,認真計算且填寫一道式子,然后再把蘋果傳給下一位學生。這種爭奪第一的接力賽學生非常感興趣,不但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還鍛煉了學生計算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運用故事情境,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這個心理特點,把數學知識融入故事情境中,給數學問題賦予故事情節,甚至生命,激發學生興趣和欲望,拓展學生想象空間,既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又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啟迪學生智慧和思維,讓學生抓住重點,且有效完成課堂學習任務。比如,在“加法和減法(一)”的教學時,老師就可以運用情境,給學生出一道有趣的題:“在一片美麗森林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小動物,他們開心快樂地過著每一天。有一天,小猴子要過生日,他邀請了好幾位好朋友到他家來給自己過生日。小鹿一大早帶了3桶蜂蜜就趕來了。它老遠就看到了小猴子,便喊:‘猴子,猴子,你看我給你帶什么了?小猴子早就聞到蜂蜜的甜味了,他趕忙接過蜂蜜,把小鹿請進了屋子。不一會兒,小熊也來了,他送給小猴子一束鮮花和20個橘子。小松鼠,它帶了8個蘋果給小猴子。小花貓也來了,她送給小猴子一個漂亮的花環。可氣的小豬最后一個來,不但什么都沒帶,還偷偷吃了3橘子,小猴子不高興了。他很想知道自己一共收了多少個水果,還剩下多少個橘子?”小朋友們能幫他算算嗎?同學們聽到這個故事問題,都非常興奮,紛紛提筆幫小猴子計算,一會兒就有了結果,有個同學說:“小猴子一共收了28個水果。”另一個同學說:“他還剩17個橘子。”這個故事有趣、生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了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理解,又營造了氣氛,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三、運用生活情境,帶孩子走進數學
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的參與,坐車、買東西等,如果沒有數學的參與,那就會糊里糊涂。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根據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從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觀察生活、分析問題的機會,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和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學無處不在的魅力,感受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比如,在給學生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節內容的時候,教材中有“小小商店”模擬購物。我就結合這個內容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一學生拿著7元錢,但是他想買9元錢的小汽車,他拿的錢夠嗎?他還需要拿多少錢?同學們聽到這個和他們的生活情境非常熟悉的場景,都紛紛舉手回答,回家再拿2元就行。一個同學說,9-7等于2,他的錢還差2元。又一個同學說,7+2才是9。所以,他拿錢的不夠,還差2元等。這種生活情境,學生在生活中可能都遇到,所以他們參與的熱情高漲,學習的積極性也高,同時也對學習知識易于理解,所以使課堂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方法不僅僅局限于創設思維情境運用游戲情境、讓孩子快樂學習運用故事情境、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運用生活情境、帶孩子走進數學等方面。對于小學生來說,只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機會,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地創設一些教學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實現教學相長的課堂目的。
參考文獻:
[1]郜舒竹.實踐取向小學教師教育教程:數學教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03.
[2]祁自安,劉明彰,陳文椒,等.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法淺論[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