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麗萍
摘 要: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小學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對學生情感的培養以及情操的陶冶,并且在小學語文教材里,每一篇文章都充滿著作者的思想情感,顯示著作者對情感的反思。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優良品質的形成,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策略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他們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也正是塑造他們高尚品格的關鍵階段,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在教授學生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如何在新形勢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促進學生優良品質的提升,本文作者經過思考,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利用教材,加強情感體驗
小學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出來的,都蘊含著作者本身豐富的情感,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科學合理地使用這樣的文章,達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的一些優秀的文章進行朗讀,以此激發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夠產生一種真實的感覺,進而受到教育。
例如,在教授學生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的時候,我在上課之初,先是為大家介紹了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接著利用多媒體再現了課文中的幾個場景,之后我就讓學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對課文進行深情的朗讀。由于學生還沉浸在剛才的場景之中,他們朗讀得很有感情,甚至眼角都有淚水流下……這節課的效果非常好,學生不僅對課文中所蘊含的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還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樹立了長大保家衛國的遠大理想。
二、情境創設,產生情感共鳴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社會閱歷較少,情感上的體驗更少,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進而理解課文,受到教育。
例如,在教授學生《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時候,為了能讓學生理解地震中那種真實的感受和那種對父親諾言堅信的心態,我讓學生將整個教室的窗簾拉上,接著閉上眼,慢慢地想象他們的身體正處在黑暗里,他們正在等待著其他人的救援……過了一會兒,學生都慢慢醒了過來,看到大家臉上有著不同的神色,我讓大家將剛才自己的感受表述出來。學生有的說:“他感受到了絕望。”有的說:“他在黑暗中感受到了希望?!蔽覍λ麄兊陌l言進行了肯定,接著就開始了后續的教學。這種“情景再現”的方式,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真實的感覺,還觸發了他們真實的情感,讓他們仿佛身臨其境一般。
三、深入品析,引導體味情感
在進行情感教育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在啟發階段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有真切的感受,還要學會讓這種情感延伸,讓學生通過賞析文章中的字詞句段,能夠深入地體味情感,進而加深對于課文的理解,幫助他們記憶課文。因此,教師教授學生知識的時候,要幫助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重點句子,讓學生通過思考和想象,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進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例如,在教授學生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的時候,我先帶領著學生將課文通讀了一遍,接著讓學生畫出他們自己覺得體現我和祖父關系很好的句子,之后讓學生將這些句子仔細讀一遍,結合上下文,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學生在聽到我的要求之后,很快就結合課文,找出了更多的體現祖父對我愛的句子,并在字里行間感受到了文章中那種對于祖父的依戀和愛。
四、體驗生活,體會以情育情
藝術來源于生活,文學作品也是如此,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和感受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情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觸發最真實的感受。如教師讓學生觀察一下自己的親人,看看他們都為自己付出了多少,進而感受親情的可貴,以后在讀到關于親情文章的時候,自然會深有感觸,感同身受。
五、師生對話,促進情感交流
在日常的教學中,如果老師一味地講,而學生進行簡單的學,并不能讓學生明白這篇文章真正的含義,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這時候,教師就要采取對話的方式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明確文章主旨和情感,進而產生共鳴,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時候,我問了大家這樣一個問題:父親當時帶著槍,為什么不反抗?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回答道:因為開槍有可能會傷著我們?!斑@說明了什么?”我接著追問道。“說明父親愛我們,不愿意我們受到傷害?!睂W生搶著回答道?!澳悄銈兊母改缸鲞^什么事情讓你們感動?”學生逐漸安靜下來,回憶起自己和父母相處的過程,眼中漸漸有淚水??吹竭@樣的情況,我沒有繼續說下去,只是安靜地看著大家。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到文章中的那種感受,進而加深對文章的記憶,提高學習的效果,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區潔麗.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審思與重塑[J].小學教學研究,2014(8).
[2]呂月青.關于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