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貴
[摘要]生態化教學模式通過一種全新的視角,使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素同教學環境達到完美配合、協調平衡的狀態。因此,發揮生態化教學模式的優勢,健全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政治素質和個人品德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闡述了構建高校思政課生態化教學模式的意義、存在的問題以及實現路徑,從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人格完善創造條件。
[關鍵詞]生態化教學;思政課;教學模式;實現路徑;高校
一、生態化教學的基本內涵
生態化教學是在充分體現生態系統觀、和諧觀和平衡觀的基礎上,來開展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的教學模式。生態化教學模式將生態平衡思想靈活的運用到了思政課教學活動之中,從而力求使教學主體和教學客體在和諧共生的狀態下,攜手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生態化教學模式是一種突破傳統、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首先,生態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需要保持先進性和與時俱進性,且教學內容和方法能夠相互適應,維持動態平衡的狀態;其次,生態化教學模式不斷強調基于創新理念的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全面創新,這種創新不能過于盲目,需要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學科特點、思政課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特點等要素,來進行針對性、具體性的創新;最后,生態化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要堅持以人為中心來進行教學要素之間的和諧、平衡和共生。
二、構建高校思政課生態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高校思政課采用生態化教學模式,能夠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為實現高校思政課人才培養在教與練方面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思政課生態化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了思政生態課堂的主宰者,讓學生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從而為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給予了保障。同時,有助于促進高校學生樹立良好的政治觀,從而使學生更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更能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綜合素質高、實踐基礎扎實的創新型人才。有助于提高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氛圍,強化師生間的互動、溝通,從而為構建良性化、交互式、共建式的思政課生態教學課堂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高校思政課采用生態化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系統觀、整體觀思維模式,并引導學生用均衡、和諧的生態智慧來學習思政課,進而將系統、和諧、平衡的理念擴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泛政治化教學問題突出,難以促進學生全面人格的塑造
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對學科定位不明確,教學內容的傳遞上一直秉承政治至上的理念和立場,對思政課的教學價值、功能價值的認識存在功利主義,片面地認為高校開設思想政治課只是為了滿足黨的需要、政府的需要,亦或是社會的需要。另外,高校在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始終強調國家本位的重要性,忽視了個人的發展,單純地認為個人發展要依附于社會發展,而個人價值是為社會價值服務的,是低于社會價值的體現,因此,高校思政課通過教學手段束縛了學生對社會固有價值的認識,從而難以激勵學生用非政治化的觀點對思政課進行全新的認識和解讀。
在固守社會本位價值理念的要求下,高校思政課教師和學生由社會發展的主人,演變為了實現社會穩定發展的工具。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以灌輸式為主,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處于被動位置,被塑造、被改造成為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代名詞,這種教學模式不斷強調為社會政治服務意識,忽視了高校學生個體全面人格的塑造,從而難以讓學生更加快速地實現同社會的銜接。
(二)教學內容存在泛知識化傾向,對教學目標定位存在偏頗
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核心是要求學生把握學科知識,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依據制定好的教學計劃,按照教學進度進行知識傳輸,全部知識量傳輸完成后,教師的教學目標基本也就完成了,這種非深層次化的認知教學模式幾乎占據了全部的教學任務。
在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工作就是傾聽教師思想政治知識的灌輸,記錄教師所要傳達的中心政治理論和思想,做好應對提問的準備等。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言語行為、探索精神、質疑提問精神都會隨著教學模式的沉悶性而流失,從而致使學生壓抑了求知欲,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質疑精神,從而對學生潛能的開發產生了阻礙。
四、構建高校思政課生態化教學模式的實現路徑
生態化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簡單的教與學知識傳遞模式,而是在充分發揮人的價值的基礎上,強調人、教學環境、教學內容等要素的和諧共生。
(一)突破花盆效應的限制,構建開放的思政課教學環境
花盆效應在生態學理論中,又被稱之為局部生境的時空效應,其核心本質是指時空環境的限制,抑制了生物體的發展和成長。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龐大,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價值觀等內容和模塊,這些教學內容同實際的社會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能夠將教學內容同當前的政治環境分割開來,否則難以實現思政課教學理論同社會實踐、社會認識的有效銜接和同步。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都是在規定好的、空間有限的花盆中進行的,這個花盆的主體指的是教室和教材,如果教師在進行思政課教學內容時,依舊照本宣科,不重視教學內容同社會環境的緊密聯系,會導致思政課教學缺乏實用性。而且,這種局限性較高的教學模式,會導致課堂傳遞給學生的信息與學生自行獲取的信息產生非對稱化的沖突,從而使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產生懷疑心理,進而演變為抵觸情緒,從而使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為了能夠有效的突破花盆效應的限制,高校在思政課的教學模式上要及時進行創新,積極構建開放性的思政課教學環境,讓教師不斷地將課堂內容同課外實事、教材內容與社會內容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發揮教學聯動機制,提高思政課教學的系統性和一致性。endprint
(二)發揮群體效應的優勢,提高思政課教學活動的參與性
群體效應是生態系統中尤為重要的生存特征,人類的很多技能、價值理念都是在群體活動中得以啟發和實現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雖然個體學習是主要形式,但是教學過程中的實質卻是群體學習,因此,這就同整個群體所處的學習環境、學風、班風相掛鉤了,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高校思政課的學習不能夠單純依靠傳授式、灌輸式的理念進行,而是要慢慢在教學內容中滲透價值觀、道德觀等理念,因此需要借助群體效應,來督促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例如,對于一些思政課實踐活動,可以通過小組活動的形式展開社會調查,從而讓學生的思想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互相碰撞,互相影響和學習,從而糾正不利于群體學習的消極理念,強化思政課小組成員的參與性和互動性。
(三)消除限制因子的干擾,精準定位思政課關鍵節點
限制因子是生態學中抑制生物生長的關鍵因素,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也不例外,也有一些限制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存在,因此,識別限制因子,削弱限制因子的阻礙作用對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是至關重要的。消除限制因子的干擾,需要高校教師及時定位、找出影響思政課教學的關鍵節點,通過整合、優化限制因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對癥下藥,才能確保思政課和諧、有序的發展。在定位關鍵節點的過程中,要根據教學時空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優化方法,從而為切實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教學的有效性打下良好基礎。
(四)調整教學的空間生態位,增強思政課師生互動交流
生態位在生態學理論中主要代表生態要素的時空位置,引用到高校思政課教學上,即為師生雙方的互動性。生態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師生間的生態位是呈現動態變化的,而非一成不變的。因此,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授課前,要先設計好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的生態位變化,并不斷的優化、調整,直至達到最佳位置。思政課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思政課教師的生態空間主要位于三尺講臺,學生的生態空間主要限制在了課桌和椅子之間,隨著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和推廣,思政課教師空間位置的變換愈加減少,因此,師生間生態位的變化是固定的。思政課生態教學模式下,教師要主動調整自身的生態位,主動拉進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并通過生態位的調整,來找到最佳的位置,從而借助最佳生態位的優勢,來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提高思政課的課堂活躍性。
(五)優化思政課教學評價模式,構建多維度評價體系
思政課生態化教學模式更加注重教學過程而非教學結果,因此,要及時優化教學評價模式,使結果評價不斷向過程評價轉化和過渡。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下,課堂出現了抬頭率低、聽課率低的情況,因此,生態教學模式強調了過程評價的重要性。此外,改變傳統的評價模式,積極構建多維度的、過程化的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對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時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結束語
總之,構建高校思政課生態化教學模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充分利用生態學理論來指導思政課教學體系設置,還要積極的克服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弊端,從而才能更好地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用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