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盤英



【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學概念復習課中,教師以繪制“概念圖”為抓手,指導學生繪制“概念圖”,在概念復習和總結中編織知識網絡,進而生發出新的見解。
【關鍵詞】小學數學 復習課 概念圖 繪圖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A-0047-02
筆者以繪制“概念圖”為抓手,指導學生描繪“概念圖”,讓學生在復習和歸納概念的歷程中,編織知識網絡;揣摩、參悟出平時沒注意沒接觸到的一些新型關系和線索,從而生發出一些創新的見解。本文乃筆者在踐行“概念圖”復習教學時的一些心得體悟。
一、帶生識圖
(一)明確“概念圖”的基本類型
“概念圖”對學生而言頗為陌生,屬于新生事物,與思維導圖極為相似,也極易混淆。教師在訓練學生練習編制“概念圖”之前,須向學生簡要出示幾種不同類別的“概念圖”,讓他們對這一理論產物有初步印象。根據顯示信息的形式來劃分,可分為四種類型。
1.中央擴散型。把主標題置于系統中樞,或把各主干和枝干環繞于某中心結構,各層級主體不斷向外圍延伸擴展。
2.階梯型。根據主題的概括性和組織地位,逐項逐級自上而下伸展,一般將中樞主題置頂。
3.軟件程序型。類似于電腦編程,有明顯的“輸入”和“輸出”指令框。
(二)體會“概念圖”的強大功能
1.構建知識系統。“概念圖”以原始母概念為中樞,鏈接子概念,并用子概念衍生出更多更分散的低級概念,各層級內部之間、各層級之間,交錯網羅成一個具備“親緣關系”的知識網絡結構。在復習過程中,若用“概念圖”來復習舊知,沒有必要將所有的知識點一一羅列出來,而是以點帶面,從任何一個知識點切入,都可以順藤摸瓜,挖出整個知識網,而這個挖掘的過程也就是捋順知識結構邏輯的過程。
2.利用碎片信息克隆復原網絡結構全貌的特征。“概念圖”就像龐大的電腦集成電子管,把大量的零散知識點通過邏輯線路的連接,形成強大的知識互聯網絡功能。當檢索有用信息時,如果出現系統內非相關或者無關信息,學生就能通過碎片信息所蘊含的系統迅速恢復結構全貌,并在結構中找到所需要的關鍵信息。
如在復習平行四邊形和菱形的知識點時,教師可將各層級概念繪制成如下“概念圖”。
這樣的概念圖直觀完整、結構明朗,便于學生統領概念譜系,以全局觀把握各概念涵義,進而對各概念諳熟于心。
二、教授制圖秘法
(一)傳授“制圖”的基本工序流程
制作概念圖的基本流程:(1)摘選某個知識點,列出相關概念;(2)固定中樞概念,厘清排序規則;(3)建立概念間連接方式;(4)確定概念的分步排列走向,繪制概念圖;(5)檢修、矯正和完善。
(二)“制圖”工具及使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概念圖多以手繪,不同的人繪制出來的圖樣不一樣,這是基于學生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多樣性造成的。手繪完全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審美情趣進行創作,主要遵循容易識別和便于記憶的原則。隨性繪圖,這樣手腦并用,可以開發大腦潛能,培養創新能力。手繪概念圖雖然自由度很大,但也有不足之處,如受紙張大小、顏色、厚薄、材質的限制,不容易修改,不便于復制粘貼和移動。而軟件繪圖就能彌補這些缺陷。而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軟件制圖。
在繪制概念圖時,草創線條應彎曲,便于后期制作的拉伸和配文,匹配文字一般居于線條上方,以3至5個中文字符為宜,盡量避免長句,多用縮寫或簡稱。如果支線繁多,可以使用圖中圖,即為該分支單獨設計一張分圖。繪制完成后,最好給每個分支涂上不同顏色,使各區塊更易于目力區分。同時,還可以用修圖軟件(如Photoshop)修圖,使概念圖更美觀、更富有個性。
(三)嚴守“制圖”原則
1.師為主,生為輔;生為主,師為輔。在草創階段,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副手,教師提供框架,讓學生豐富細節;教師提供帶錯的概念圖,讓學生診斷矯正。當學生獲得一定經驗后,可讓學生組內交流探究,合作制圖,教師進行擴充完善。最后,反客為主,學生制圖,教師從旁協助指點。
2.課時“概念圖”和組合“概念圖”。學完每節課,可以要求學生繪制小型概念圖,待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后,再綜合所有內容,繪制大型概念圖。
三、學會學以致用
(一)用概念圖表達和交流知識
概念圖繪制成型后,讓學生解讀說明圖形的寓意。因為每個人站的角度不一,理解深度不同,表達方式迥異,因此制作的概念圖千差萬別,這種差異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表達同一內容的不同概念圖,讓學生對圖樣蘊含的復雜關系進行二次思考,從而更加透徹地理解概念,對知識結構的認知更加全面穩固。
(二)學會自評和互評
利用概念圖進行交流的同時,學生學會了自我評價、自我完善,還學會了鑒別他人的概念圖,幫忙挑錯,找出病根。同時,也能發現自身不足,揚長避短,取長補短。
在數學復習中運用概念圖,可以幫助學生細致地展示思維路徑。學生繪制的概念圖就是學生思維狀態和思考習慣的客觀反映,通過繪制與評價,教師能更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知識在學生腦中的儲存形態。同時,師生、生生之間的分享交流活動,在無形中達到反復復習的效果。
(責編 林 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