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摘要]本文首先談論了意識形態的概念以及意識形態淡化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影響,然后概括出當意識形態淡化的現狀以及系統分析意識形態淡化的主要原因,最后對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淡化意識形態”問題的對策進行了概述,望能夠促進意識形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以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淡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4-006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3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當前,在政治學界以及哲學界中對“意識形態”這一概念的基本定義為:意識形態是一種具有系統化、理論化特點的階級意識,階級性是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征。換言之,在階級社會中,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符合豎立在經濟基礎基礎之上的法律、政治的上層建筑而形成的,能夠代表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表象、情感以及觀念的總和即為“意識形態”。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識形態的特點即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一定階級的教育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為維護并傳播一定階級的意識形態所服務的,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階級根本利益的維護與實現。
一、意識形態淡化現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政治文化的傳遞情況,與大眾政治層面價值觀以及政治行為方式的形成是否穩定密切相關,進而對整個社會的穩定、鞏固、乃至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目前,在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教育領域里,雖說大體方向趨向穩定向好,但也的確由于根本利益和價值取向的差異,存在著世界各地思潮的相互激蕩,我們與本國之外的文化軟實力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激烈的“搏斗”。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廣泛存在著“淡化意識形態”問題,例如青少年普遍存在政治淡漠心態,民眾普遍存在逃避政治心理,大多對我國當前的方針政策,核心價值觀念模糊,并且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以及集體主義價值觀念無法得到應用的追捧與看待,這些都對整個課程的教學效果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
二、淡化意識形態的主要原因
只有找準意識形態淡化的產生原因,查清思想政治教育中淡化意識形態的現實,才能夠有針對性的實施改進措施,將意識形態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一)歷史遺留因素導致政治排斥、政治冷漠心態
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的初期,強化意識形態的政治性功能以便凝聚人心,確保革命按正確的方向前進,這一時期的確發揮過正面作用。但是問題在于,當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僅僅強化意識形態這個看問題的視角,就有點簡單化了,以致任何意見和行動都要按照意識形態的標準來評判。人民的生活若被全面政治化,自然便有排斥及冷漠的回避心理。
(二)社會轉型期的環境影響
當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以及攻堅克難期。在此過程中,我們在認同改革帶來的巨大效益和發展時,也承認社會轉型中出現的負面問題,例如教育不公、就業難、看病難、貪污腐敗等問題。于民眾來說,他們迫切關心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當被社會環境負面因素所影響之時,便會對意識形態的內容產生逃避和不信任。易形成“聽其言,觀其行”,憑據經驗事實作價值判斷的習慣,而現實中的種種不良問題,尤其是在被有意或無意夸大之后,容易激起普通民眾“淡化意識形態”的情緒。
(三)過度專業化及實用主義傾向
當前整個經濟社會中所面臨的競爭關系不斷加劇與復雜,青年學生群體為了能夠在擇業、就業的過程中有更多選擇,會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各種考試(如考研、考證、過級等)之上,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被客觀弱化。他們普遍認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意義不大,學得好對今后的找工作沒有太大幫助,學得不好也不會產生什么危害,因此導致他們對此項課程的興趣缺缺。同時,在現階段的專業性教育模式背景下,高校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培養專門高級人才的職業訓練所,人文素養和價值理性被普遍的漠視。
(四)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有的人當前仍然將思想政治教育僅僅視作是對政治理念的宣傳,政治表態,以及政治口號。由于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認識存在一定局限,故導致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產生了疑問,甚至認為在青年階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不必要且浪費時間的。除此以外,部分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認識也存在一定偏差,常常出現“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局面。并且,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一些教師已經不能夠安心、滿足于當前的教學工作,正伺機向專業課教師的角色過渡,最終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的淡化與流失。
三、應對淡化意識形態的對策
(一)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正確認識思想多元、價值取向多樣以及思想觀念差異已成為我國社會的客觀現實,是社會日益發展與進步的體現。思想意識的多元化對當前的思想解放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想源泉。但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不能對各種反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放任自流。正確的態度是:在尊重不同價值觀念差異,包容思想觀念的前提下,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加以堅持與鞏固。
(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夯實文化基礎
文化是具有持續性與傳承性特點的。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扎根于博大精深的傳統民族文化中,才能夠體現其意識形態方面的特點,使教育資源得到充盈,起到強化中華民族文化根基的目的。針對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方面存在的集體主義觀念弱化、缺乏誠信、功利主義色彩強以及愛國主義情操淡薄等問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積極鑒別,有針對性的吸收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如“國而忘家,天下為公”的思想、“仁者愛人,忠恕之道”的思想、“言信行果,以誠相待”的思想、“貴義輕利,殺身成仁”的思想,從而使得民族精神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弘揚,進而實現與意識形態性的融合。
(三)加強新聞輿論工作的研究
新聞輿論工作是處在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輿論的力量絕不能小覷。現在,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者更應做出積極的引領導向行為,堅持傳播正能量,起到團結人民、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強大作用。只有輿論環境健康了,本土的意識形態才會得以內化為國民素質,并外化于行。
(四)培養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傳播思想過程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是受教育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的主要來源“場地”。培養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主要從兩方面來提高。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識體系和綜合認知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其思想表達方式以及傳播技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用自己的認知體系去客觀應對和回答教育對象對現實的失誤和狹隘判斷,同時也要積極引導其正確認識國情和世情,實事求是評價和概括。既要創新傳達思想的方式,提高教育對象的認同感,也要積極反省工作自身的不足,不斷向前。
四、結束語
思想政治教育中對意識形態的體現是非常重要的。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還普遍存在淡化意識形態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存在導致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以及集體主義價值觀念無法得到應用的追捧與看待,從而對整個課程的教學效果產生了不良影響。文章以上對意識形態的內涵以及當前意識形態缺失的現狀入手,然后客觀探討了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被淡化的幾點原因,包括歷史因素、社會大環境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等幾個方面,并提出了應對意識形態淡化現象的幾點對策。認為:只有找準意識形態淡化的產生原因,人情思想政治教育中淡化意識形態的現實,才能夠有針對性的實施改進措施,將意識形態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