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摘要]道德信仰危機作為當前社會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越發引起學界的關注。本文在對道德信仰進行闡述的同時分析了造成道德信仰危機出現的三大因素:社會體制轉型變化,道德教育不足和道德信仰理論體系自身的缺陷。從影響道德信仰體系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方面,社會輿論監督方面以及德育的手段和方式方面對道德信仰危機的應對提出建議。
[關鍵詞]道德信仰;德育;倫理價值
道德一詞由“道”“德”構成。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道”釋意為“所行道也”,將“德”解釋為“外得于人,內得于已”“得也”。道德是一種潛在的規范和社會價值形態,能對人的行為活動作出評價和調節。信仰的運作過程是動態的,作為個體的一種意志行為,能夠反應、評價甚至把握人生的最高價值要求和社會最高理想。社會學界對道德信仰的研究及論述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體系。一些學者認為道德信仰主要是指信仰一定道德價值理想和規范,以及形成這種對道德價值理想和規范的基礎或能達到的理想結果。因而,一般認為道德信仰既包括對優秀道德信仰價值的信仰,也包括對形成這種道德價值理想的基礎的信仰,還包括對這種道德價值理想所形成的結果的信仰。
一、何謂道德信仰危機
道德信仰危機的出現主要表現為社會公眾對現今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的道德價值體系甚至是該體系的精神支撐產生了不信任、摒棄,而新的道德信仰體系沒有建立。“道德信仰危機是一種深刻的精神危機。因為道德信仰一方面是對人生價值、存在意義的統攝性把握,另一方面它又取非理性的形式,具有最為穩固的存在形式。”道德信仰危機作為一種社會問題,可以看作是社會解組或社會失范的一種表現形式。
道德信仰危機表現為多個層次。首先,道德理想目標的喪失。在社會學中,道德失范指作為社會的道德價值及其存在的倫理基礎不能有效地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進行正常的引導和調節,進而導致個人和社會生活難以控制,社會不能有序運行。道德失范與道德理想目標的喪失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當道德價值規范體系崩塌或出現真空時,個人的道德理想目標會難以得到規范。新時期很多人難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就可能是因為舊有的社會道德價值體系遭受沖擊與破壞,而與現有社會環境相對應的道德價值體系尚未建立,人類在這種社會劇變中很容易出現道德理想目標的喪失。
其次,道德情感空虛。道德情感作為道德信仰的一個基本要素,指個體對道德理想目標的敬重和向往,多表現為積極情感。在道德信仰危機出現的過程中,個體的道德情感會逐漸的淡化、消失,或發展成反面情感,對原有道德價值失去了尊重與崇拜,且不會積極宣揚良好的道德行為。現今中國社會諸多的地溝油、扶老人等事件表明人們的道德情感正在受到沖擊。做好事不被認為是榮耀,也不做背德的事也不令人羞恥。
再次,道德生活動力堵塞。個體行為選擇主要是出于對個人利害關系的權衡,而不是對道德價值的義務感。他們或是沒有善良意志,或是經不住權錢誘惑而放棄自身的道德理想目標、反叛原有道德價值觀、褻瀆道德人格,還因不能吸收新道德價值而感到空虛無聊、人生荒謬。道德價值在個體人生價值的選擇中被邊緣化了。利益正在麻痹社會公眾的心靈,道德作為最高的理想價值似乎漸行漸遠。
最后,道德人格分裂。人格是個體精神世界的整合,人格分裂會造成人的精神世界的瓦解,道德人格分裂會造成個體對人生價值目標喪失追求,沒有奮斗方向。道德生活失去了根基,道德大廈就會坍塌。道德人格分裂的人會表現出空虛失落、苦惱無奈,處于“植物人”狀態。
道德信仰危機的主要表現就是以上四個方面,這四點又是交叉重疊表現出來,進而形成更加復雜的表現形式。因此,分析道德信仰危機出現的原因就顯得很有必要。
二、道德信仰危機出現的原因
道德信仰危機表現的多樣性意味著造成道德信仰危機出現原因多樣性。社會現代化和轉型引起的道德資源不足與倫理秩序失衡,道德教育對于道德價值目標的不明確和終極價值關懷的缺乏以及道德信仰其自身存在的種種缺陷是導致道德信仰危機出現主要原因。
(一)道德資源不足與倫理秩序失衡。現代社會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實現了超越,價值定位也優于傳統。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利益追求的尺度選擇與對道德追求的價值選擇發生沖突,現代性背景下科學理性與價值信仰之間發生沖突都可以看作是社會解組的表現。托馬斯最早用社會解組解釋社會問題的成因,當一個社會的偏差行為被許多人普遍實施,社會制度的價值被嚴重破壞時;當其產生的沖突無法調和,而這些干擾因素已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團體生活時,社會解組就會發生。沖突的出現沖擊了道德信仰的堅定性,為了達到自身利益要求而不擇手段的做法已然成風。中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方面的轉型不成熟,因此,社會生活中倫理秩序失衡或失序的出現也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但也需要引起重視。
(二)道德教育目標不明確與終極關懷不足。改革開放前期,德育的實踐和理論主要著眼于對極“左”時期的階級斗爭進行撥亂反正,進而提出了“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思想道德發展現狀提出具體要求,不能超越社會發展階段,不把將來可以達到的水難,要求在今天就能達到;不把對少數先進的、優秀分子的高標準隨意擴大為對所有學生的普遍要求”。在“現實性與方向性的統一”中,人們過多地傾向于現實性,導致德育失去了對終極價值的追求。這樣的變化不僅沒有取得撥亂反正的效果,反而讓德育失去方向,社會變得危機四伏。道德教育的終極價值關懷問題在古今中外的道德理論和德育實踐中始終是無法回避。關于人的終極關懷問題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闡釋,在道德教育中,終極關懷是道德信仰的最高追求。慈善事業的蓬勃發展體現了人的終極關懷,也體現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德育過程中終極價值關懷的缺乏會使人們對道德的理想目標和精神基礎產生懷疑,也會影響最終的道德價值評價。
(三)道德信仰本身的不足。若道德信仰系統出現封閉僵化,道德體系就會排斥不符合其系統的價值觀念和目標,社會就會陷入道德信仰危機。現今社會,道德信仰系統很容易受到沖擊,自身不發展、不進步、不完善會使自我保護意識下降,防御能力降低。據相關統計,中國人確認自己有明確信仰的人數不過半,在民間有大量的群眾信奉著巫術或是西方的一些宗教。無疑,面對宗教、神學信仰時,缺乏系統理論依據的道德信仰,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就會被淡化,甚至是消逝。道德價值體系不完備,道德信仰理論依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對道德信仰出現危機造成了影響。endprint
面對這些原因對道德信仰的沖擊,不能讓有利于社會進步發展的道德信仰就此埋沒,因此,全社會的成員、組織都應積極應對道德信仰危機。
三、道德信仰危機的應對之策
道德信仰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發揮巨大作用的。道德信仰危機的扭轉將更加有利于社會公平和正義、社會安定和團結、社會風尚和秩序,有利于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轉型的新的倫理秩序。重新樹立社會公眾的道德信仰,不僅要從多元的世界文化中汲取優秀的道德文化養分,更需要從傳統道德文化中創造性的轉化出適應當代社會的道德價值。關于扭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于現今道德信仰失去其本身價值特色的挽回,另一方面則是重構道德信仰體系取代原有的破碎的道德信仰價值。
首先,明確轉型的事實,適應轉型的動態變化過程。社會轉型帶來的是各方面全方位的變遷,因此才會造成道德信仰的缺失。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不僅要追求物質利益,還應當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進行誠信的競爭與合作。在大的道德價值體系下確立起屬于自己的一個道德信仰,以此為宗旨豐富精神世界。這種情況下,就要不斷完善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避免市場盲目性、人的盲從性對道德價值體系的沖擊。應當注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尋找出最有利于社會進步發展的道德價值體系,并把這種道德價值倡導為道德信仰的目標。積極學習吸納外來優秀文化,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改造發展,豐富道德理論體系。最終,探尋出道德信仰的終極價值,發展道德信仰。
其次,加強輿論監督,讓“善惡因果”循環體系正常運轉。“善惡因果”所揭示的原理是品行善惡和生活際遇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因果關聯,這種因果關系具有某種規律性。輿論監督是道德主體對他人或者是他人對自身社會行為的道德價值進行評價并給予肯定或否定的活動。輿論監督能對個體的行為和心理產生一種無形的、強勁的壓力和約束,監督個體的社會行為。應當保證輿論監督途徑順暢,在“熟人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的今天應當拓寬人與人、人與社區、社區與社區間的交流溝通渠道。
最后,強化道德教育。“信仰的問題最終要靠信仰的力量來解決”,要想使道德信仰危機現象得以扭轉或消除,需要加強德育,德育離不開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道德信仰教育還應同和諧社會的幸福觀教育相結合,從根本上說,個體的道德信仰問題是可以歸結為個體幸福觀問題的,哲學大師康德就把道德信仰解釋為“至善和幸福的追求”。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調動下,道德信仰教育會深入人心,并發揮其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消除道德信仰危機。
四、結語
在社會信仰缺失較為嚴重的情況下,扭轉這種現象是很必要的。社會價值體系出現失范,社會越軌行為就會增多,由此造成的各種社會問題便會困擾和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變革或重塑現今的社會道德信仰價值體系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自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地強調黨內建設,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應對當今社會出現道德價值信仰問題,為了保證黨內的純潔性。從執政黨的行動表現可以看出道德信仰危機對于當前社會造成的影響和危害是巨大的,因此,社會公眾、媒體輿論、專家學者都應當為社會道德信仰價值體系的重塑做努力。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離不開適應社會發展的道德信仰價值體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