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銘
【摘要】本文結合初中化學課程的內在特點,立足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心理,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一些有趣、有用、有效、有特色的問題,引領學生的化學學習過程,輔助學生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初中化學的學習任務,為以后的學習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化學 課堂教學 問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A-0076-02
師生之間的問答在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成為初中化學學習的一種常態。在進行問題設計與提問時機的把握上,不但需要教師具有扎實的教學技能,還要體現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師在設計和提出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化學課程的特點,從九年級學生的內在需求出發,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恰當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
一、結合學生興趣,提出趣味性的問題
學生的興趣愛好是教師設計問題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只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才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初中化學知識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特點,挖掘教材內容與學生興趣的結合點,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提出問題,進一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探究化學知識的動力,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化學學習活動。
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燃燒和滅火》一部分內容時,教師以“滅火”為切入點,設計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東西可以著火呢?是不是所有的火都可以用水來滅呢?教師一邊提出問題,一邊用PPT展示一組著火的圖片,其中包括木炭著火、酒精著火、汽油著火、鈉著火。面對這些問題,學生盡管平時也略有了解,但他們還無法確定是不是所有的物質著火都可以用水來澆滅,因此他們的興致異常高漲。這時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有部分學生的知識面比較廣,知道不是所有的物質著火都可以用水來滅(如油著火)。教師肯定了學生的答案,并且讓學生觀察PPT上的圖片,再進行深度的思考。學生看著這些形形色色的物質在燃燒,結合自己的常識開始判斷,哪些可以用水滅火,哪些不能用水滅火。最后,教師通過點擊PPT,給出明確的答案。除了木炭著火可以用水澆滅,其他三種物質都不可以用水來滅火。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同學們的判斷是正確的。有些物質燃燒用水來滅火可能會產生‘火上澆水,越澆越旺,反而適得其反了呢。究竟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內容。”這樣教學,教師借助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順利引入新課。
本案例教師通過對九年級學生的詳細了解,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結合初中化學學習的內容,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靈活地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選擇恰當的時機把答案展示出來,喚醒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高效學習。
二、圍繞學習內容,提出針對性的問題
課堂上的時間是短暫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不能漫無邊際、毫無目的,而應緊扣學習內容,圍繞具體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形成深刻的認知,進一步優化化學學習效果。
在教學《金剛石、石墨和C60》一部分內容時,教師針對這三種物質的物理性質,在上課伊始就出示了一則形象生動的謎語:“老大硬度最大,老二層層軟滑,老三面貌多變,他們卻屬一家。”學生聽了這則謎語后,紛紛開始猜測謎底。但由于他們還沒有學習有關碳的同素異形體的知識,所以對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質了解不多,大部分學生找不到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借助PPT把本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呈現出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金剛石、石墨、C60可以幫助大家揭開這個謎語的謎底。那么這三種物質有什么特點呢?”教師明確地提出問題,學生憑借已有經驗,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說:“金剛石非常堅硬,就是用來做鉆石的。”有的說:“石墨是用來做鉛筆芯的,比較軟。”……“大家說的沒錯,想不想了解更多的知識呢?”教師以問題直接切入新課。
學習內容是教師提出問題的依據。只有結合學習內容的提問才是最有效的。本節課教師結合初中化學需要掌握的重點和難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啟發學生的智慧,從而使學生得以順利地掌握學習內容。
三、立足學生水平,提出差異性的問題
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對語言的理解水平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只有做到因人而異,按照學生的不同層次和水平,提出具有差異性的問題,才能真正發揮問題的引導作用。在初中化學課堂提問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機動靈活地提出符合學生學力水平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進而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在學習“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部分內容時,考慮到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了一些自然課程知識,對二氧化碳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一氧化碳知道的較少,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回憶舊知識。“同學們,二氧化碳大家并不陌生吧?哪些氣體是二氧化碳呢?”教師提問。有學生說:“人和動物呼出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煤、汽油燃燒后就會生成二氧化碳。”有學生補充道。教師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然后提出另一個問題:“看來大部分同學對二氧化碳比較熟悉,那對于二氧化碳的同門兄弟‘一氧化碳你們了解嗎?”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后,有個別學生舉手說道:“一氧化碳會讓人煤氣中毒。”“是的,為什么一氧化碳會讓人中毒呢?”教師知道這個學生的課外知識比較豐富,想通過問題讓學生說出答案,并給其他學生做好榜樣,于是繼續提問。這種難易不同的問題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發揮的空間。
堅持因人而異的原則,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設計不同類型、難度不等的問題,為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搭建橋梁,促使學生更加快速地吸收化學知識,輔助學生高效地探究化學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四、根據學習目標,提出教育性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以來,很多教師開始關注方法與態度、觀念和情感等方面的培養。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時,不能只關注學生化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以及積極情感的培養。因此,教師要設計一些具有教育性和思想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受到思想教育,從而實現初中化學的多維度教學目標。
在學習“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在上課伊始就借助PPT展示了一幅北極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的插圖。“究竟發生了什么呢?”教師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冰川融化了,主要是因為溫室效應造成的吧。”有學生看著圖,一邊思考,一邊回答。“什么是溫室效應呢?”教師繼續啟發。“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讓地球表層的溫度升高了。”“完全正確,看來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呢。那么,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會導致什么后果?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些后果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始思考并積極回答這個問題。教師根據學習目標,通過設計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探究,讓學生主動關注社會問題,關心國家大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
圍繞初中化學的學習目標,從訓練學生化學學習方法的角度,教師可以選擇適合的切入點設計問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和積極的態度,讓學生在思辨中受到啟發,接受思想上的教育。
問題的設計水平和提問時機的把握,是教師教育機智的集中體現,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節奏和效果具有直觀而重大的影響。初中化學是一門嶄新的課程,學生對化學知識充滿著好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從九年級學生的現實生活和關注熱點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迎合學生好奇心、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提出具有較強的趣味性、針對性和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問題”的激發下,積極探索、認真思考、主動發現新知,進而受到思想觀念方面的訓練,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責編 林 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