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歌唱活動一直是幼兒音樂活動中開展頻率較多的教學活動。但從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教師更多的是去關注教學活動整體設計的合理與否,而把音樂技能的準備工作放在了“若隱若現”的位置。本文結合一線教師的經驗反饋和對音樂教學活動的長期觀察發現,教師在歌詞、旋律、節奏和伴奏四個方面進行細致準備,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歌唱活動;音樂技能;教學
在歌唱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毫無破綻地把音樂美表達出來,倘若我們在歌唱的表達過程中敲錯了琴鍵,唱錯了旋律,孩子們極有可能會從滿懷期待的神情中變得“流離失所”。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技能這一環節上達到熟練,但我們口中的熟練都包含哪些方面,“熟練”的程度又該如何自我判斷。本人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對幼兒園音樂活動的觀察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歌詞準備
(一)樂句(歌詞)準備。對于每一個教師而言,熟練掌握歌詞內容這理應是必要條件。但在記憶歌詞的過程中,教師們往往自以為能夠完整背唱一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而實際上,在復雜的教學環境下,我們的準備往往會出現諸多問題。為此,教師在準備時可以作如下嘗試。隨機選取一句歌詞,并當即演唱出來。注意,不要從頭去唱,而是從所選部分開始演唱。如果幾次下來,歌詞、節奏和音高都比較準確,且記憶清楚,說明你已經對該曲的旋律比較熟練了。此外,我們也可以在準備時問一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你是不是能夠分別以慢兩倍和快兩倍的速度背誦歌詞;你是不是能夠在給出某一句歌詞后,很快回憶起上一句或下一句;你是不是能夠給出某一段歌詞后很快回憶相應旋律并演唱。
(二)創編準備。教師在設計活動中,有時會偏愛歌詞創編這一環節,但創編前有必要了解創編對象的詞性和結構。一般名詞較形容詞更容易回答,單詞比短語和句子更容易被填充。教師在對詞性了解后,要在記憶中存儲足夠多的相應材料,有時甚至對所創編歌詞的字數還要有所警覺。一般在四四拍或四二拍為主的歌曲中,單詞的填充以兩個字或三個字為主,當然,有時四個字也勉強可以,但孩子一旦提到了無法適應歌曲結構的內容,我們就要做好“補救”措施。
(三)解釋準備。歌詞中的內容大都是幼兒已有的經驗,但未必時時如此。歌詞內容時常會因地域、文化等差異出現幼兒聞所未聞的內容。比如,在常人眼中最普通的“海灘”一詞,對于西南或西北地區的小朋友來說可能會有理解困難。因此教師要細心發掘歌詞中潛在的難點,特別是對歌詞中孩子經驗以外的內容,要做好相應的解釋準備,讓孩子在理解歌詞的基礎上盡情玩樂音樂。
二、旋律準備
(一)樂譜準備。在這里是指教師能否熟練演唱樂譜,特別對于大班的孩子,在他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識譜和聽譜的經驗以后,教師可以盡可能多地展示”唱譜“聽覺材料,讓其對樂譜的“庫存”逐漸變得豐富起來。所以背唱歌譜也要納入到備課的準備中,準備時也要考慮歌曲情感,并逐漸提升背唱速度和準確度。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背譜比背詞更容易出現失誤。
(二)情感準備。情感準備是指教師依據歌曲內容、詞曲家的意圖或者創作背景而作出的外顯性的表達。通常情況下,教師會運用強弱、快慢兩種基本的音樂要素對情感表達進行調節。實際上,除此以外,教師的肢體動作和面目表情同樣對音樂情感的表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情感準備時,教師可以根據歌詞內涵或情境對表情、動作、甚至著裝等外在材料進行精心的設計,可以更好地讓孩子感受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
(三)演唱準備。演唱準備在這里主要提及音色和音量的準備。兒童歌曲的示范雖然不要求教師嚴格按照專業演唱者要求來進行,但我們依舊要追求聲音甜美和清亮的效果。除有特殊音響效果(如模仿笨熊的聲音、模仿大鼓的聲音等)的歌曲外,教師一般采用鼻腔共鳴的效果與兒童歌唱的音色是比較相接近的。另外,對于音量的要求一定要適中,有時要根據班級情況來定,歌唱活動中比較容易出現的是兒童喊叫或者不出聲音,如果在此之前了解班級情況,一定要控制演唱音量,甚至控制講課音量,避免小朋友從無意注意中建立不恰當的音量感受。
三、節奏速度準備
(一)節奏準備。有節奏的朗誦歌詞是介于常規誦讀和演唱歌詞之間的中間環節,是容易被忽視的好工具。特別對于那些節奏比較復雜,速度較快的歌曲而言,教師在有節奏地誦讀歌詞時更容易讓孩子注意細節,解決歌曲難點。對于歌詞節奏的準備我們可以借助節拍器,從每分鐘60的速度逐漸快至90甚至100的速度,練習時先從朗誦開始,然后背誦。需要注意的是,追求速度的同時,語言情感也不能舍棄。
(二)速度準備。教師在節奏準備中需要考慮樂曲的難度和活動的整體布局,一般情況下,歌唱活動的設計都遵循由慢到快的原則。所以教師對歌曲演唱和伴奏準備時,要熟練歌曲慢一倍、快一倍伴奏。這樣做一方面會讓教師在教學操作時更加的游刃有余;另外一方面,孩子也能體驗到不同音樂速度或節奏所帶來的新鮮感,從而維持學習和參與興趣。
四、伴奏準備
(一)和弦準備。通常情況下,幼兒歌曲伴奏的和弦搭配基本上以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以及屬七和弦為主,但對于少數中、大型兒童歌曲(一般在16小節以上)來講,歌曲的創作有時候缺少了明顯的趨向性,因而要輔以六級和弦和二級和弦來增加和聲的動力,從而推動音樂發展。這就要求施教者在熟練一、四、五級和弦后,增加二級和弦和六級和弦的訓練,從而增強伴奏的效果。
(二)織體準備。柱式、半分解式和全分解式是幼兒歌曲伴奏中常用的三種伴奏織體。通常情況下,柱式伴奏特別能展示鏗鏘有力的效果;半分解和弦更多適合節奏輕快、明朗的歌曲;而全分解多適用那些情緒舒緩、表達唯美意境的歌曲。當然三種音型的表達效果并不固定,在有一定演奏基礎的情況下,最好不要一種伴奏形式彈到底,多嘗試不同織體的搭配,特別是在樂曲半終止和全終止出,要考慮歌曲的需要,提前做好收束工作。
(三)前奏(引子)準備?,F有幼兒的歌曲譜面上有些是有前奏的,有些是沒有前奏的。對于那些沒有前奏的歌曲,我們通??梢越厝「枨膊磕骋痪渥鳛榍白嗍褂谩G白啻_定好后,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準備。首先,前奏的速度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一般而言,前奏的速度就是小朋友即將要演唱的速度。對于新歌曲的前奏,我們可以適當慢一些,如果是復習舊歌曲,我們可以嘗試加快一點速度;其次,對于初學的小朋友來說,前奏最后一個音如果能和演唱時第一個音保持一致就會降低演唱困難,當然,如果兩個音之間是八度、五度,或者是大三度、純四度的關系,唱起來也不會有太大問題,而其他的音程關系需要教師們酌情考慮。
(四)調的準備。調的高低與否是關系兒童能否夠準確把握旋律的重要條件。兒童在演唱歌曲時曲調過高或過低,會導致轉調、躲避、喊叫甚至停止演唱等現象,從而影響歌曲的完整表達。此時對于調的準備就顯得尤為必要。教師在確定好自己的上課班級后,了解該班所能演唱的最低音和最高音后,確定新授歌曲的音域范圍,根據音域范圍確定演唱的曲調。曲調確定好后,在伴奏練習時,最好不要只練習一種調,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以所選調為基礎上下浮動小二度去練習。如所選歌曲為E大調,那么在練習歌曲時最好也練習一下降E大調、F大調,甚至升F大調,練習降E大調是防止原定曲調過高,小朋友無法演唱;練習F大調和升F大調,是為了在兒童熟練歌曲后,逐漸提高兒童高音的演唱能力。
總而言之,無論何種準備,我們都必須在課前做好“熟練”的工作,此“熟練”并不是正常演奏狀態下的熟練,而是盡可能超越原曲所給狀態,包括超越原曲的速度、力度,有時候甚至還要有即興創編能力等。我們需要達到的,就是在面對各種問題,任何干擾的情況下,都能準確唱(奏)出我們需要的旋律,以保證我們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