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斌 楊國麗
摘?要:精準扶貧是指通過科學的評估體系對被認定為貧困的人口進行精確識別,不同于粗放式的扶貧方式,“精”和“準”就要求具體地分別針對個體分析其致貧原因,從而給予有針對性地幫扶措施,做到扶真貧,真扶貧。這關系到了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實現。然而,云南省的貧困歷史長遠,和它的區域分布廣、自然條件限制有很大關系。所以幫助促進貧困地區的轉型發展、改善貧困群體的生計技能,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精準扶貧;可持續途徑;結構性貧困
中圖分類號:F06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8)07-0147-02
云南省作為中國新時期農村扶貧工作的重要地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為了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為各個貧困縣摘帽,精準扶貧則具有了對于建設小康社會多方面的重要意義,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結合中央和省級2016年在扶貧過程和成效考核中暴露的各種“不精準”問題,進而制定了《云南省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工作方案》,可以更好發揮地方立法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一、 調查內容及結果
對云南省L縣進行了實地精準扶貧結果的考評和行政村抽樣工作調查。共計評估鄉鎮5個、村委會8個、村小組26個,走訪入戶163戶,完成有效問卷163份,其貧困對象共計711人。其中非建檔立卡戶32戶,152人;新納入戶32戶,131人;建檔立卡戶16戶,65人;返貧戶16戶,59人;剔除戶17戶,83人;2014—2016已脫貧戶17戶,83人;2017年預脫貧戶33戶,138人。
由于動態調整的公正性、公開性、科學性和合理性均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普遍歡迎和高度贊譽,加之工作要求明確、責任明晰、組織宣傳到位、監察指導得力,確保了本次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工作的高效、高質量地完成。通過村組開展貧情分析(以村小組為單位)、實地調查、信息數據復核與縣指揮部舉證分析等工作,并根據抽樣調查結果分析和相關數據計算,群眾對政府扶貧措施和效果滿意度為100%、對駐村工作隊滿意度100%、對幫扶責任人滿意度100%,因村因戶幫扶滿意度100%。群眾綜合滿意度為98.17%。通過此次調研,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二、 脫貧幫扶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脫貧意識不強,勞動技能有限
該地農戶對于脫貧的積極性不高,參與性不強,這源于他們自身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造成了的自身發展動力不足,還有一些諸如思想觀念方面的陳舊,科技意識不夠強,所以更加缺乏有效的發家致富門路。只能依然一味依賴政府扶持幫助生活。部分家庭的負債較重且有務工收入的家庭較少,農戶的脫貧意識不強。
(二)產業結構相對單一
全鄉8個行政村無集體經濟和主導支柱產業,專業合作社帶動不明顯,發展的產業也存在“小、散、亂”等特點,品種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規模,質量不高,經濟效益不明顯。同時,由于群眾缺乏商品意識,即使在政府扶持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但小作坊式的經營較多,沒有龍頭企業帶動,“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經營格局難以形成,出現“年年扶持產業,年年不見產業”的怪象。目前全鄉發展較好和群眾增收的主要產業是茶葉、甘蔗產業,但由于市場經濟影響,上述支柱產業發展壯大困難,很難幫助群眾增收致富。要立足資源優勢,鞏固壯大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特色產業,拓寬群眾穩定增加收入的好路子。
(三)扶貧項目建設成本加大
近年來,由于建設物資價格大幅上漲,加之L縣屬邊境一線和偏遠山區,交通基礎條件差、運輸距離遠,導致項目實施成本加大,而國家投入的補助資金有限,縣級整合資金難到位,項目實施壓力大。同時存在缺資金、整合的資金難到位等問題,加之群眾無力籌集自籌資金,嚴重影響項目建設進度和建成效益。該縣部分新納入貧困戶家庭致貧,保留戶家庭仍未脫貧的原因,是由于家庭成員有吸毒問題,當地政府采取激勵措施,若吸毒人員自愿去改造,則給予家庭其他成員低保補助。
三、 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精準扶貧標準模糊不清,弄虛作假現象仍然存在
精準扶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象精準,這是扶貧的前提條件。建檔立卡階段,識別的標準本身彈性就很大,只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面對多種多樣的情況是很難的。在很長的一段時期,我國以往實施的粗放型扶貧模式呈現出“貧困底數不清”“項目指向不準”“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如何提高對貧困群體扶持的“精準度”仍然是當前扶貧工作中進一步向前推進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例如:過了六十歲就自動認為沒有勞動力,甚至在一些農戶家老人是有子女贍養的,卻還是把戶口本分開,這樣一來,在形式上看是無贍養費的,但與實際不符。弄虛作假的情況往往就來源于扶貧標準的模糊不清。
(二)農戶參與度不充分,積極性難以發揮
農戶自身不僅是扶貧的對象,同時也是參與扶貧工作的主體。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農戶參與到工作中的熱情度不高。據村干部和部分工作人員反映,入戶時農戶往往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甚至冷漠的態度,有的認為這和自身無太大關系。不能積極配合扶貧工作的開展;另外貧困人口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準確良好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這使之不能有效地參與到扶貧項目的規劃、決策、實施、監督中去。長此以往便降低了扶貧參與的積極性。例如:政府一般會對貧困戶建檔案,并設立明白卡,但是一些農戶有時卻不理解,也不參與進來;村務公示欄公示內容,甚至沒有去認真閱讀關注;在統計收入的時候,一些農戶只關心自身是否獲得好處,對于真實情況有所遮掩,造成數據不精準;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在外務工、身體殘障等原因不能充分參與到扶貧工作當中,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到農戶的參與度,使其積極性難以發揮。
(三)部分農戶存在極端心理和偏見傾向
農戶中存在極端心理和偏見傾向最普遍的表現就是在農村老人的贍養方面,無論是貧困戶還是非貧困戶,大部分農戶都希望自己家的老人能夠評選為低保人群或是五保戶,認為這樣就可以從國家那里領取救濟金,減少自身贍養老人的費用了。部分農戶在扶貧工作中就表現出消極、事不關己的態度;有些農戶為了拿到扶貧款,甚至會到鄉鎮政府上訪,區上級機關纏訪;而一些大家認為不符合條件不該評上的貧困戶,若被評上,就會引發不滿,造成村治安的不穩定。
四、 思考與建議
借鑒已脫貧地區的成功經驗,結合L縣精準扶貧的要求,當前亟須做好以下工作,以推動精準脫貧任務的實現。
(一)引入產業扶貧,轉變貧困戶觀念
在實施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的過程中,產業扶貧機制是重中之重,也是精準扶貧關鍵的一部分。產業基礎基本夯實,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組織蓬勃發展,只有真正做到了,才能建構適應扶貧的“造血”功能。拉長產業鏈,通過產業項目的實施來確保貧困戶增收,保障減貧的可持續性。充分發揮貧困戶的主體性作用,使之發展個人能力參與進來,增加了就業機會,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這自然就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村扶貧工作的事業發展。產業扶貧的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戶的觀念,貧困人口要學會自己致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只依靠國家財政撥款和各社會組織的參與式幫扶,貧困的缺口永遠不會被填滿。扶貧不只扶缺少資金的表象,更是要扶最根本的貧困根源,雖然有些是受條件限制的,但至少必須擁有改變自身貧困的一定技術專長。
(二)提升貧困地區造血能力,解構結構性貧困
民族地區的貧困具有脆弱性和復雜性。脆弱性表現在于它本身受到了自然環境方面的強有力約束,使得很多的生產生活條件都處于一些生態環境脆弱的邊緣地區,這造成生產能力下降,農業生產在結構上也非常單一。其復雜性表現在貧困地區歷史遺留問題眾多也未解決,它的根深蒂固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短板所在,甚至會出現生產惡性循環的現象。在民族地區的精準化扶貧方面,還需要進行標準化扶貧框架構建,讓貧困的主體能夠實現精準化的扶貧工作,讓精準扶貧和生態建設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促進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多方面的發展道路構建。
(三)樹立扶貧治理創新機制,引導產業可持續發展
精準扶貧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精準扶貧中顯示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針對性的幫扶措施,還要建立長效機制,以培育不同特色產業為突破口,以農業產業化企業為龍頭,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生態建設為保障,將貧困戶轉變為產業農戶。因此建立可靠的扶貧隊伍,充分發揮引導產業發展的能動性,使之成為貧困治理的具有可參考性的創新機制。扶貧的主要攻堅力量是在基層,基層扶貧管理的常態化機制不僅可以及時準確地掌握貧困群體發展動向以及扶貧工作進展的真實情況,還能偶爾有效結合不同類型、不同原因、不同背景的扶貧事項及時做出反饋、解決和跟進,能夠有效地降低扶貧管理成本,節約扶貧資源,提高扶貧效果。特別值得申明的是,讓民族貧困地區發展更有持久性的生命力,并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僅僅單純地靠政府對其進行不斷的輸血服務,根本是要自身具備源源不斷的造血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重大戰略部署的決定》(云發〔2015〕38號).
[2]《云南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云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2014年7月27日.
[3]姚慧琴,徐璋勇.中國西部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68,310.
[4]莊曙光.精準扶貧政策執行偏差問題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2017.
[5]周曉麗.基于民族地區特殊性下的社會治理理念及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4(11).
[6]葉紅,李誠.提升云南邊疆民族地區政府社會治理能力[J].學術探索,2015(4).
[7]潘帥.新常態下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8]沙占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難點及對策探討[J/OL].保定學院學報,2017(5).
作者簡介:
張麗斌,女,山西呂梁人,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6級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楊國麗,女,云南玉溪人,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6級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