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步入了一個新的臺階。但是貧困地區的醫療衛生情況依然堪憂。部分貧困地區的醫療保障水平不高,醫療費用增長過快這些問題進一步加重了農村人口的醫療負擔。因此本文對精準扶貧背景下健康扶貧的實踐路徑進行研究。本文分析了精準扶貧背景下健康扶貧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 健康扶貧 扶貧路徑
【中圖分類號】R197.1;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036-02
一、精準扶貧背景下健康扶貧面臨的問題
(一)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不高
在貧困地區健康扶貧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基本醫療保險的水平較低,特別是對于貧困群體而言,一旦他們患有重大疾病,普惠性的醫療保險制度設計是不能夠滿足其特殊性需求的。雖然目前我國的“新農合”醫療保險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已經達到了75%,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也只能夠達到50%左右,而對于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而言,他們所使用的部分藥物不在報銷范圍之內,因此他們實際的報銷比例則更低,只有20%-30%左右。雖然大病保險給予了2次補償,但是貧困患者自身還是需要承擔啟發費用的,例如因為醫療而產生的交通費、食宿費等。
(二)醫療費用增長過快
就目前而言,在醫療制度的運行中離不開政府部門、醫療單位、醫保機構以及參保人,但是不同成員之間的地位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這也是導致醫療費用增長過快的主要原因。其中醫療單位與醫保機構等幾乎壟斷了社會的醫療信息與醫療技術,因此其在醫療制度的運行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政府有關部門屬于醫療服務間接供給方,由于醫療信息的不對稱,因此其在醫療制度的運行中處于劣勢地位。而參保人則是醫療的需求方,其在整個制度的運行中則處于弱勢地位。貧困地區本身的經濟發展就比較落后,其扶貧基金的籌集也存在一定的困難,除了國家以及地方專項的扶貧資金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資金來源,所以醫療保障資金的投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外扶貧專項資金分配指標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用于重點扶貧的資金不能有效的整合,這對于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醫療保障精準度不高
雖然目前新農合的參保程度已經達到了95%以上,基本上已經覆蓋了全部的貧困人口。但是關于大病保險制度還并不健全,一旦身患重病,就需要高昂的醫療費用以及在就醫的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費用,這對于本身就貧困的人群而言無疑是雙重壓力。因此就導致了不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雖然健康扶貧項目的數量在逐漸的增加,但是醫療保障的精準程度不足,依然不能夠滿足貧困人口的醫療需求。
二、精準扶貧背景下健康扶貧的對策
(一)提升基本醫療保障水平
針對基本醫療保障水平較低的情況,尤其是貧困人口重癥醫療保障,應當逐步的擴大重癥報銷的病種范圍,提升報銷的額度,針對貧困人口實施更加精準的扶貧支付政策。可以將殘疾人的醫療康復納入城鄉居民保險的支付范圍之內,可以提升建檔貧困人口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對于通過轉診到省級醫療機構住院就醫的可以免其起付線。通過上述方式實施更加精準的健康扶貧,才能更好的發揮出基本醫療保險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醫療費控聯動機制
建立醫療費控聯動機制就必須確定政府部門的主導地位,要充分地發揮其管理統籌以及協調的作用,使政府部門可以充當參保人員、醫療單位、醫療結構之間轉動軸的角色,平衡各方的差等地位。要積極的增強醫療機構的公共服務能力,增強其公益性,同時還應當提升參保人的自覺性與自主性。只有政府、醫療單位、醫保機構與參保人一起才能有效的控制醫療費的快速增長,才能實現醫療保證體現的平穩運行,促進健康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三)大力提升健康扶貧的精準度
不僅要拓展健康扶貧的寬度,更要增加健康扶貧的精度。在當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的基礎之上,建立因病致貧數據庫,以此來對因病致貧的對象進行跟蹤與管理,積極的建立早發現、早干預的機制。另外,這也可以為分類救治提供基礎的數據參考。將貧困人口中的大病、慢性病進行分類救治。針對胃癌、結腸癌、直腸癌、終末期腎病等可以集中專家的力量進行集中治療,對于尿毒癥、重度精神類疾病需要住院維持治療的則應當采用就近原則,在相關醫療機構救治,對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則應當在基層醫療機構進行治療與康復管理。
三、結論
目前貧困地區存在著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低,醫療費增長過快以及醫療保障精準度不高等問題,我們建議應當提升基本醫療的保障水平、建立醫療費控聯動機制并提升精準健康扶貧的力度,如此才能促進精準健康扶貧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廉超,劉慧,楊彬彬.貴州省健康精準扶貧問題研究[J].納稅.2018(17).
[2]馮莉鈞,湯少梁,馬蓉.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健康扶貧優化路徑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 2017(04).
作者簡介:
矗哈爾(1987-),女,蒙古族,內蒙古包頭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減貧、醫療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