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彬蔚
摘 要:為形成新型高效的教學管理機制,教師需要退到“后臺”,通過各種課堂設計“檢測”來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質疑和補充。針對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效果檢測”的效率,就效果檢測的“原則及形式”和“時機及意義”闡述了相關見解和具體實踐,從而來推動“三四式自主導引”課堂教學模式課題研究的深入。
關鍵詞:高效課堂;效果檢測;三四式自主導引
我校“三四式自主導引”課堂教學模式課題研究已經近兩年時間了,力求形成新型的教學管理機制,把課堂還給學生,形成學生人人參與的課堂。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檢測”這一要點,教師需要退到“后臺”,通過各種課堂設計“檢測”來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質疑和補充,從而來切切實實地提高課堂效率。
“效果檢測”是高效課堂教學組織方式之一,指在自主學習的課堂上要及時進行檢測,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調整教學思路,從而促使學生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自主學習。
“效果檢測”的所測內容為:①測過程,測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知其所以然”;②測結果,測“知其然”,即測學生對所學知識“懂”與“不懂”,掌握得“準”與“不準”。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效果檢測”的效率,本學期,在多次課改課研究中,我對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淺薄的思考。
一、效果檢測的原則及形式
(一)效果檢測應該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只有面向全體學生的檢測,所反饋出來的信息才更全面、更真實,這樣的信息才能指引老師更有效地組織進一步的教學活動。因此,我們要盡量避免一問一答式的效果檢測,多采用全體參與式的效果檢測。
(二)效果檢測應該堅持“檢測目標明確”的原則。
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在對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胸的基礎上,針對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提出訓練檢測目標,使訓練檢測有目的性、針對性、方向性,使課堂檢測的高效性有了實質的保障。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生主動性明顯,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越高,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教師應該精心組織便于學生主動參與的各種形式的檢測。“效果檢測”的基本類型包括自主學習后檢測、合作探究后檢測。自主學習后檢測指的是對學生的獨立自主探究學習效果和行為的檢測。合作探究后檢測指的是對師生、生生等多形式的合作探究后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行為的檢測。
基于這兩大類型,又可細化為以下幾種檢測形式:
1.同伴互助式檢測
在小組內把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交流,人人發言,這樣就可以通過生生監督的形式來檢測學生,從而促使學生認真參與課堂學習。如:在曹育紅老師執教的“三角形內角和”一課中,在對學生課前前置學習效果以及同步探究后學習效果的檢測,都采用了小組交流的形式,讓每位同學都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接受同伴的評價。
2.完成練習式檢測
精心設計練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可以同桌互相批改,或自己對照標準答案批改糾正,從而達到自我分析、自我改進提高的自主檢測效果。如:章文佳老師教學《恐龍》一課,學生默寫后,同桌對照老師出示的標準答案批閱,在批閱過程中又是一次對這些字詞的學習,然后學生自主糾正錯誤。在語文課堂教學的每個知識環節的最后5~10分鐘,教師可以進行課堂檢測,而檢測題目基本包括看拼音寫詞語、為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按課文內容填空、照樣子填上合適的詞語、把句子補充完整等。
3.競爭比賽式檢測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訓練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如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得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訓練等。
如,顧老師執教的《地球和他的七個兄弟》中有關“效果檢測”的一個片段。
過渡: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下地球和他的七個兄弟。
1.【效果檢測】挑戰一:自讀課文第二小節,找一找地球的七個兄弟都叫什么名字,請用“———”畫出。
(1)指名交流:師板書: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打印詞語)
(2)出示答案:同桌相互檢查檢測結果,哪些學生全對,同桌舉手示意。
2.【效果檢測】挑戰二:再讀第二、第三自然段,說說地球和他的兄弟各有什么特點?用曲線畫出。
(1)教師點撥:知道了他們的特點我們就能認出他們了。板書“特點”,指導理解特點。
(2)指名交流,板書。
(3)出示答案:自己檢查檢測結果,哪些學生全對,自己舉手示意。
(4)出示圖片,認一認各星星。同時理解“呼啦圈”“地球是美麗的家園”。讀一遍句子,(讀出它的特點來)然后指圖。
(5)出示有行星名稱的太陽系,介紹行星。出示句子,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六次“挑戰”的“效果檢測”形式,使學生了解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特點,學習朗讀課文。
顧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是一次有趣的科普閱讀體驗。老師利用圖片畫面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天體知識,讓孩子們獲得科學興趣的培養。注重課文的寫法指導,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語句的含義,體會表達的特點。通過設計六次“挑戰”的“效果檢測”形式來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質疑和補充。老師課前下發了“挑戰摘星榜”告訴學生每個學習環節會有檢測,挑戰成功就可以成功摘星,所以上課時學生都比較認真。每個教學環節都有相應的檢測,有的是老師檢測,有的是同桌互相檢測,有的是自己檢測。課堂的及時檢測幫助老師及時了解教學效果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調整和關注學困生,效果很好。把課堂還給學生,變成學生人人參與的課堂。教師退到“后臺”,課堂評價突出了本課評價重點,并突出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評價,切切實實地提高了課堂效率。endprint
4.拓展提高型檢測
語文教學中還可以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其他練習形式學習,注重能使學生能力提升的、能豐富課堂檢測的形式,因此設計有深度的問題就能更好地為重點的掌握和難度的突破服務,以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跳一跳摘果子”。如“想象補白”“拓展想象”“寫話訓練”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動完成檢測目標。
二、效果檢測的時機及意義
“效果檢測”的操作要做到及時、簡便、有效。“及時”指的是檢測的時機把握準確。“簡便”指的是:檢測的方法具可操作性,簡單易行。“有效”指的是檢測目標指向明確,檢測內容清晰明了,檢測范圍覆蓋面廣,檢測結果真實有價值。
1.課前的效果檢測,生成核心問題,讓同步探究直指關鍵
我們的課堂倡導學生有備而來,所以基本每節課前都會布置學生進行前置學習,但是如果對前置學習的效果沒有檢測措施,學生學得好與壞反饋不及時,激勵就不到位,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敷衍,漸漸失去了前置學習的價值。看看我們的課堂,常常是明明已經前置學習過了,但老師還是帶領著一步一步再學一遍,這樣的教學學生還有什么前置學習的興趣呢?所以不如一開始就來一次效果檢測。比如:章老師執教的《恐龍》一課,一開始就是默寫字詞,效果檢測的結果,不管是成功的喜悅,還是失敗的羞澀,都能更好地激勵學生認真完成下次前置學習。
對學生而言,通過效果檢測可以了解自己通過前置學習,哪些知識點已基本掌握,哪些知識點了解還不夠全面,哪些知識點還比較陌生,學生可以對自身有個自我的分析評價,也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同時也讓探究過程更有側重點,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改進和提高。
對老師而言,效果檢測有助于老師根據檢測后反饋的情況,選擇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靈活生成“核心問題”,這樣的“核心問題”更能直指學生的困惑處、關鍵處,比老師備課中設計的“核心問題”更具針對性和生長力。
2.課中的效果檢測,查漏補缺,讓知識理解走向深入
在同步探究后,還應及時進行效果檢測。對學生而言,一方面可以鞏固本課所學的新知,另一方面也可查漏補缺,使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對教師而言,可以了解到同步探究后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怎樣,能力提高到何種程度,哪些同學已達到了目標,哪些同學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教師就能及時地調整方法,改變策略,因材施教,從而達到理想的目標。課中的“同步探究”后的效果檢測,還要注意“重結果,及時評價”。
結果反饋是“效果檢測”必不可少的環節,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中正確運用反饋手段尤為重要,對于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需要對學生學習的結果進行檢查。如果檢查下來,學生的學習結果與教學目標不一致,那么必須進行及時修正。教師盡量對每次檢測都做反饋評價,而不僅僅局限于批改。
發揮訓練檢測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除了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外,還應加強形成性評價,“采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檢測的高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枬.教學語言藝術[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4]郭思樂.諦聽教育的春天[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