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哲
摘 要 警察法治思維不同于一般法治思維,具有復雜規則性、平衡性、程序性和權利性。警察法治思維的培養途徑眾多,但其應當著重依托于公安院校所進行的警察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培養警察法治思維應當從重視程度、人才培養規格、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完善培養途徑,促進警察法治和法治中國建設。
關鍵詞 法治 警察 高等教育
Abstract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 of poli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rule of law thinking. It has complex regularity, balance, procedure and right. There are many ways to train the police's thinking of rule of law, but they should focus on the police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police rule of law thinking from the aspects of atten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tandards,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so as to promote the police rule of 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Keywords rule by law; police; higher education
警察法治思維培養可以通過在職警察的職業培訓和高等警察院校兩方面來實現,如今職業警察多來自于各種層次的公安院校公安專業的畢業生,公安院校是進行警察教育活動的主要載體,高等警察教育對警察的法治信仰、法律思維、職業倫理等法治思維的培養比職業教育培訓對于警察法治思維的培養具有專業性、系統性和易于創新性等比較突出的優勢,對于警察法治思維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 警察法治思維的內涵界定
所謂法治思維是指主體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警察法治思維是指公安機關及人民警察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警政或警務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警察法治思維不同于一般的法治思維,其具有自身的職業特性。
(1)警察法治思維是一種復雜的規則性思維。一般的法治思維具有規則性,首先法律規范應當制定的完善,給予人們明確的行為預期,另外人們應當嚴格守法,法律是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底線。警察職業的特殊性在于在執法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情與法相互交織產生矛盾的問題,這需要警察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超越對法律規則的遵守,既要服從法律,注重嚴密的法律邏輯性同時考慮情的因素,具有更為復雜的規則性,可以說作為警察執法應當堅守法律底線同時又并非是僵化刻板地運用法律,這種復雜的規則性要求警察具有獨立的判斷與決斷能力。
(2)警察法治思維是一種平衡性思維。法治思維的重要特征在于需要對各種價值和利益進行合理的權衡,平衡協調。警察執法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處理一個問題,解決一個矛盾,面對的可能是一個當事人,但背后會涉及到更復雜的社會問題,因此警察執法過程中不僅要著眼于解決當下的某個具體問題,必須要能具有考慮到自身處理方式會引發的其他社會問題的能力,平衡當下和延伸、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警察應當具有職業理性,從職業出發判斷、權衡、協調各類復雜社會關系。
(3)警察法治思維是程序正義優于實體正義的思維。法治思維是一種程序思維。正義的實現必須依托于看得見的形式,這就是程序。是否將追求程序正義放置首要位置是評判警察是否具有法治思維的重要標準。在警察的執法活動中,對遵守程序的漠視是非常危險的,如有個別警察疏忽大意本應將犯罪嫌疑人帶至固定地點進行審訊而為圖方便帶入其他地點進行審訊導致犯罪嫌疑人逃跑事件的發生。對程序的遵守是警察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是法治思維中的重要因素。
(4)警察法治思維是權利思維。警察執法擁有的職權是體現人民意志的法律賦予的,是一種權力。這種權力最終的指向應當是人民私權利的合法實現,而并非僅僅是權力的實踐。作為警察,應當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法治觀,執法活動應當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始終堅持一種自下而上的法治思維,當遇到難以解決的社會矛盾是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保障人權的原則底線。
2 目前我國警察高等教育對警察法治思維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
(1)對警察法治思維培養的重視程度不足。我國警察高等教育主要通過各層次的公安院校來實現,目前,各層次的公安院校在對于在校學生法治思維培養的重要性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在人才培養規格的內容中對法治思維的定位存在著偏差,沒有將具有法治思維作為畢業生應當具有的一項基本素質,法治思維能力在人才培養定位中是缺位的。
(2)培養路徑單一。法治思維的養成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單憑某一種方式就能夠實現的,必須要通過長期的多方面的熏陶潛移默化地逐步實現,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努力實現。目前我國各層次的公安院校培養法治思維的途徑主要或僅是課堂的法律知識的傳授。即使是課堂教育也并不完善,內容比例失衡,授課方式單一,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都是阻礙法治思維養成的主要因素。
(3)課程設置及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當前,公安部對于公安教育大力推行“大教育、大培訓”,在這一背景下,多數公安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往往落入泛泛而開的狀況,第一,沒有考慮不同警種實際工作所需而開設相應的法治思維養成課程。第二,受到警察教育屬于職業教育觀念的影響,受制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執法能力,較側重于開設與公安執法工作直接相關的法律課程,例如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法等,而其他的對于培養法治思維仍具有積極意義的法律課程,例如憲法、民法、警察法等或因師資力量不足不開設,或在教學內容以及課程定位上具有隨意性及次要性,缺乏培養警察法治思維的主干課程與相關課程設置的協調性。第三,有學者經過調研發現,很多公安院校針對警察法治思維的養成,側重點大多置于各種法律課程的開設,而對于涉獵政治、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等人文學科知識的課程內容較少。以上這些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容易導致學生法治思維的養成是碎片化、斷裂化的,并不利于整體法治意識和法治能力的培養。endprint
3 完善我國高等教育中警察法治思維培養的建議
3.1 樹立培養未來警察法治思維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
公安院校是未來警察的培育者,為國家法治建設培養儲備人才,責任重大,使命艱巨。公安院校應充分重視培養學生法治思維的作用,在人才培養的定位中明確法治思維的重要地位,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涵蓋在人才培養規格中。
3.2 進一步拓寬法治思維培養的路徑
公安院校應當依托公安行業的相關社會資源在傳統的法治思維培養教育基礎上,突破進局限于課堂法學、政治教育的思想禁錮,不斷擴寬法治思維培養路徑。
(1)依法治校,以踐行法治營造培養環境。學校管理者首先增強法治思維,提高依法治校能力,成為自覺踐行法治的表率。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推進校園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民主法治、平等正義的理念,增強學生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法治思維的養成奠定思想基礎。
(2)完善課程設置,豐富法治教育的內涵和形式。圍繞警察法治思維的核心要素設置課程群。警察法治思維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法律的信仰,基于此公安院校的課程設置中處于基礎層次的便是思政課程,培養學生的忠誠意識及堅定對法律的信仰。警察法治思維的核心要素之二是對法律規范的理解和應用。因此處于在課程設置中處于核心層次的是法律類課程。法律類課程從內容上來看,應當包括法治理念教育、警察法學、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等。在課程的性質和課時的安排上,應當按照課程對于法治思維所起到作用的不同進行區分。從目前對各類公安院校的課程設置考察來看,與執法實踐直接相關的法律類課程,如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等都被設置在專業基礎課程當中,在課時及課程性質方面并不存在明顯的問題,充分體現了其重要地位。但是對于與警察工作密切相關的“警察法”課程則在課時安排上稍顯過少,對于執法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民法理念而與之相關的民法學課程,包括“民法總則”及“合同法”等相關內容以及法治思維應當涵蓋證據意識而與之相關的“證據法”等課程應當將其設置為必修課程,并且增加相應的課時,在授課內容中突出。其次針對不同警種的實際工作需要應當開設相關的法律類選修課程,例如經濟偵查專業應當開設金融法、票據法、市場規制法等經濟法學課程。通過課程群的設置,使學生能夠系統地了解法律知識,排除法律運用的盲區。
3.3 探索多元化的授課形式,增加實踐教學比重
哈佛大學法學院的院長郎代爾認為“有效的掌握法律原理的最快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學習那些包含這些原理的案例”,所以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并學會應用法律知識進行執法。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創新運用案例教學、模擬法庭等方式,除此之外,在課堂之外還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與法律應用有關的學生第二課堂,開展法律知識競賽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法、用法意識,間接達到培養法律思維的作用。
公安院校公安專業的學生是未來法律的執行者,是警察法治實現的根本力量,也是構建法治社會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動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的堅強后盾。他們真正擁有法治思維,是警察法治乃至中國法治實現的重要基礎。公安院校是警察高等教育的實施主體,是培養學生法治思維的重要力量,承擔者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應當通過提高使命意識、完善課程設置、探索多元教學方式等途徑不斷地提高自身培養法治思維能力,不斷推進法治思維的養成。
參考文獻
[1] 趙新然.公安院校學生法治思維方式的建構[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7(6).
[2] 張藝,何宜慶.警察職業教育中法治思維養成的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6(1).
[3] 王喆,黃誠.警察法學教育研究反思與展望[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5(7).
[4] 姜明安.法治.法治思維與法律手段——辯證關系及運用規則[J].人民論壇,2012(14).
[5] 閆繼忠.警察專業化與高等警察教育[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6] 柳琦,康斌.警察法治思維的培育[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