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 “三史”課堂主要是通過史實、史料、史感提高學生的史學素養。歷史圖像作為“瞬間記憶”的課程資源,有著深刻的鏡像意涵。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地使用歷史圖像,關乎通透史實、開用史料和升華史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邏輯性地理解史實、多元性地解讀史料及互補性地提升史感。
關鍵詞: “三史”課堂 歷史圖像 價值審度 教學應用
“三史”課堂,“立足學生史學素養的發展,以史實、史料、史感為載體,通過多種形式的對話交流,在感知核心史實中,在研讀經典史料中,在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體悟歷史智慧的一種師生關系和諧,教與學和諧,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手段和諧的課堂。學習流程遵循心理認知規律,感知史實—研讀史料—形成史感—落實行動。其中史實和史料學習是兩個重要階段和過程”[1]。歷史圖像作為課程資源,有著深刻的鏡像意涵。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地使用歷史圖像,關乎史實的梳理與記憶、史料的鋪陳與研讀、史感的培育與升華,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
一、歷史圖像的價值審度
自古以來,“左圖右史”就是治史者的研究方法?!白髨D右史”說的是圖與史并列,互相參補印證,不能分離。歷史教學需要傳承這一方法。因為歷史圖像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能夠充實、拓展和深化豐富多彩的歷史。
1.凸顯史實的邏輯性
“史實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內化史實的循環過程。歷史學習中的史實,決定了教學史料的選取范圍。課堂教學中研讀的所有史料必須依托于史實。史實還是史感的發源地,一切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的學習目標的實現,都必須源于史實”[2]。
將歷史圖像融入教學,就史實的通透而言,可以作為史實與史實之間的橋梁,起到連接和貫通作用,可以加強史實表述的一貫性和邏輯性?!皻v史圖像特別是歷史照片、文物圖像具有生動直觀、內容豐富等特點,因此更加容易激發學生綜合的歷史想象。歷史圖像不僅能夠為因直接、關鍵的史料缺乏造成的間隙提供或補充一定的歷史證據,還能夠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粗略的歷史形象的同時產生大量留白,讓學生能夠通過想象補充細節,從而在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同時打造足夠的想象空間,從而引導學生觀察歷史圖像展開想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直觀的圖像也是直觀反映事件動態發展、事物動態變遷的證據。通過觀察歷史圖像,學生能夠對歷史形象進行推演”[3]。
2.構塑史料的多元性
所謂史料,就是“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傳流至今日者也”。梁啟超將史料比作史學的組織細胞,認為無史料則無史,史料不豐富不確切則無歷史科學。研究歷史必須占有詳盡的豐富的史料,記錄歷史現象的材料越多越典型,從這些材料中經過分析研究、總結出來的規律性的東西才越客觀,越接近真理,越具有指導意義。
就課堂教學而言,圖文并用是歷史教學的重要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適度地將文字材料與歷史圖像有機結合起來,加一幅歷史圖像,能夠增強史料的可讀性與生動性,加深學生對史料中涉及的某些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的記憶和理解。所以,有學者認為:“在歷史論證這個重要環節中,圖像和文獻檔案的價值可以等量齊觀了,圖像甚至可以更為生動地填補文字史料難以言明的情境,可以更直觀地激發歷史學家的靈感,推導出其他文獻材料不能給出的合理的歷史想象?!盵4]
3.開掘史感的互補性
歷史圖像可以通過視覺的沖擊和熏染為學生提供歷史情景,而這個情景可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思考?!皥D像史料的運用能夠影響甚至左右人的情感和態度,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價值觀念”[5]。就史感的培養而言,就是將蘊含于歷史圖像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類的思想性較強的元素,與教學主題契合起來。而這種沖擊和熏染會在引起學生在表達不同的感觸之后產生共鳴,實現史感的互補與融通。
歷史圖像應用于歷史課堂教學,對于史實的邏輯性、史料的多元性、史感的互補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歷史圖像可以選用?怎樣使用?這就涉及歷史課堂應用圖像的教學尺度和標準問題。
二、歷史圖像的教學應用
關于歷史圖像教學應用的標準和尺度問題,總的來說,就是要選取那些蘊含著豐富人文情懷,可以拓寬學生歷史視界的歷史圖像。具體而言,有三把尺度可供參考。
1.契乎教學立意
教學立意的外顯形式是教學主題,教學主題根植于課程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歷史圖像要為教學目標和教學主題服務,不能節外生枝,更不可背離主題。只有應用的歷史圖像忠實于課程目標、教學主題,才能彰顯“三史”課堂特征,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如教學《新文化運動》時,筆者的教學主題是“立人:塑造新青年的時代訴求”。對這一時期“立什么樣的人”,即塑造什么樣的新青年?筆者通過《青年雜志》第一期封面,做了如下闡釋:
《青年雜志》封面分上下兩部分。上面部分“La jeunesse”在法語中指“青年”之意,圖中青年學生或深思,或交流,完全是一種平等、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陳獨秀的寓意是希望中國的青年學生能用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民主、博愛、平等、自由等武裝自己的頭腦。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少年時代家境貧窮,當過鍋爐工、信差。南北戰爭結束之際,他開始創立自己的企業,并在短短20多年里,使卡內基鋼鐵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企業。
顯然,陳獨秀希望中國的青年學生不僅要用法國啟蒙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同時,面對中國當時的境遇,像卡內基一樣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一往無前的勇氣、堅忍不拔的意志及掌握自己命運的決心”。
2.順乎教學時機
歷史圖像的呈現要順乎時機、恰如其分。這彰顯出教師的教學智慧,即熟悉歷史圖像的蘊涵,精心籌劃教學環節,在恰當的時機將歷史圖像呈現在學生面前,以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如在教學“斯大林模式”時,上課伊始可以展示《斯大林》圖像(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135頁插圖),并進行如下分析:endprint
“斯大林”這個詞本身就是“鋼鐵”的意思,而鋼鐵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重工業,斯大林點著煙斗,象征著工業建設得熱火朝天的場景,而重工業恰恰是“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重要維度。由此設計這樣一個核心問題,即斯大林何以重視重工業,對于重工業的重視給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哪些影響?這樣在上課伊始就借助歷史圖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再如,在教學甲午戰后“民族危機”時,《時局圖》是一個很好的素材,對于這幅圖像的解讀,有的學生看到了列強的貪婪與兇惡,也有的學生看到了中國的危機,可以引導學生對于晚清國勢多舛的思考。
3.合乎教學品位
歷史圖像的感情基調,賦予歷史情境的氣氛,要與教學主題所需氛圍契合。無論是嚴肅的歷史圖像還是有趣的歷史圖像,都要符合歷史人物(事件)的心路(發展)氛圍,這就要對歷史圖像的品位進行斟酌,做到歷史圖像的品位與歷史的氛圍相契合,該嚴肅的嚴肅,該有趣的有趣,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
從情境教學的角度看,歷史圖像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個情境。而歷史圖像的品位與歷史課堂教學所需歷史情境的契合,則是理解史實、提升史感的關鍵。如,評價歷史人物拿破侖時,可以展示和使用《青年拿破侖》(人民版《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選修1,第51頁)的圖像:
拿破侖一身紅色,紅色象征著革命,拿破侖的服飾象征著他對啟蒙運動主將盧梭的革命思想的認可,而作為“軍事天才”的拿破侖恰恰又是與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是解讀拿破侖思想與政治活動的兩把鑰匙。拿破侖本人有“騎在馬背上的盧梭”之稱,盧梭的革命思想對拿破侖影響至深,騎在馬背上是革命者的形象。這個稱謂等于說是將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二者合在一起,集中到拿破侖的身上。而這都可以從《青年拿破侖》這幅插圖中解讀出來。基于學生比較熟悉拿破侖甚至是某種崇拜,為了防止學生對拿破侖只是限于崇拜的心理,可以將歷史的視界拉長一些,將他與啟蒙運動聯系在一起,并讓學生思考:拿破侖從啟蒙運動中汲取了哪些思想?他又是如何踐行這些思想的?
三、歷史圖像的應用反思
學者陳衡哲女士(1890—1976)在其著作《西洋史》“序言”中有一句話使人聽來振聾發聵——“教科書減去了教師,便是一本白紙黑字的死書。”[6]其實,即使有了教師,教科書也可能成為死書,唯教科書與棄教科書便是這死書的兩張面相。死書,怎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呢?這就需要歷史教師活化歷史教材。歷史教師活化歷史教科書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歷史教學中適時適當地補充歷史圖像。因為歷史圖像中情節描述得具體、生動、形象,為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感知歷史人物的行為活動,提煉歷史信息提供可能。在歷史教學中使用歷史圖像,既可以活化歷史教材,更可以為學生提供一扇透視時代風貌的窗口,一個理解人物心路的坐標,一條詮釋歷史脈絡的軌跡,讓他們體味、同情、明白歷史。
關于歷史圖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實踐者的角度對“歷史圖像”的教學應用做了盡可能的升華與提煉,當然這種升華與提煉還需改進與提升。
首先,對于歷史圖像的內涵,尚未深究,而且從史學理論的維度審視歷史圖像的教學應用,也是本文尚待開掘的取向。
其次,對于歷史圖像的呈現方式,有待今后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和檢驗,而無論以何種方式將歷史圖像呈現給學生,目的在于激發興趣,啟發其思維,喚醒其同情,深化其理解,不斷地趨向“明白歷史”的境界。
再次,對于教材中“歷史缺席者”的歷史圖像,筆者認為可以再做適當補充,以便學生對于某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有一全景觀的考察,感受、理解缺席者的情懷,并逐步多角度、多方位地觀察歷史。當然,在引入“歷史缺席者”的時候,要做到恰如其分,適時、適當,否則可能會喧賓奪主,沖淡了主題。
另外,筆者還有一點體會就是歷史圖像的來源問題,最好是史籍及高水平的人物傳記,再就是史學著作,還有期刊,期刊最好以歷史教學類與歷史研究類的核心期刊為主,從“教學設計”類論文中搜集歷史圖像。
參考文獻:
[1]胡士華,杜培清.史學素養視域下“三史”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2015(12).
[2]駱增翼,史春林.基于史學素養發展的三史課堂教學范式建構[J].教學與管理,2014(6).
[3]沈潔.基于歷史圖像培養學生歷史想象能力的作用與策略[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4]陳琳.圖像證史之證解[J].東南學術,2013(2).
[5]張健.圖像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和運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6]陳衡哲.西洋史[M].長沙:岳麓書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