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香
摘 要:人類在幼兒時期最具學習能力,通過一個實體的感官,幼兒能聯想到十分豐富的畫面。幼兒有極大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而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因此如何選擇并利用好玩具十分重要。“一物多玩”正是在幼兒時期需要做的,根據幼兒不同年齡特點,利用高新技術制作出可以“一物多玩”的新穎的有吸引力的玩具,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成長,從而極大地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又稱為擴散性思維,是指求異思維,幼兒會從事物的各個不同方面去思考。要想讓“一物多玩”在實際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需要放飛幼兒的天性,使幼兒在快樂中得到收獲,家長要正確地引導,讓幼兒的發散思維得到綻放。旨在探討“一物多玩”在幼兒發散思維培養中的實際應用,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一物多玩;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應用策略
幼兒的發散思維培養離不開對幼兒感官思維意識的培養,大量感官知覺體驗的知識積累是幼兒發散思維培養過程中用之不竭的來源。缺乏感性思維時僅能用主觀思維幻想身邊的事物,不能認清現實世界。幼兒只有對充滿感性的玩物或事物產生足夠的認知時,才能對身邊事物和整個社會形成基礎的意識形態,做出客觀的概括,這樣的感官思維意識越強烈、生動,才越有利于孩子發散思維的培養與鍛煉。幼兒的發散思維培養來自平時的生活游玩和家長與幼師的精心教導。作為幼兒人生中的啟蒙老師,我們要為幼兒未來的成長負責,為祖國的花朵負責。通過“一物多玩”,讓有趣的玩具陪伴幼兒成長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一、“一物多玩”在實際應用中產生的問題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孩子們在幼兒園或家里成長,只是單純地、一味地玩耍或學習拼音兒歌等,家長或老師也不知道“一物多玩”對幼兒發散思維培養起到的重要作用。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愛玩、富有創造力,作為家長和幼師應該注重在安全的環境下讓孩子進行玩耍,有些大人不能為孩子選擇安全的玩具,小孩認知有限,有時會玩一些較危險的小東西,例如小釘子、玻璃片、小鋼珠之類,極易傷害到自己或者誤食,帶來極大安全隱患。因此開展“一物多玩”離不開家長或幼師共同的關心。為幼兒營造一個安全且生動有趣的環境是培養幼兒發散思維的基礎要素,同時還要在玩中開展深入教育。
二、“一物多玩”在幼兒發散思維培養中的應用策略
(一)激發孩子興趣,充分利用玩具
要讓孩子愉快地玩耍首先要激發孩子玩的興趣,如何選取有趣的又能“一物多玩”的玩具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在實踐應用中發現,有些玩具具備組合性的個性特點,大人應該突發奇想地設計出一些新玩法,例如蹺蹺板,本身就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和安全性,還可以和大人或是其他小朋友玩,以增進感情。但是單純地玩蹺蹺板可能孩子玩一會就失去了興趣,因此,我們可以增加點難度,可以頭頂物品看誰掉不下來,這將鍛煉孩子的穩定性和平衡力。幼兒在發現一個玩具有新玩法或難度增強時,自主地就產生了興趣,大人要做到正確引導,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因此興趣的激發是“一物多玩”的基礎動力。
(二)“一物多玩”的一些玩具和玩法
只要留心觀察,用心創造,我們會發現身邊有許多玩具具備“一物多玩”的屬性,例如呼啦圈、小木棍、積木、紙張等多種多樣的玩具。我們身邊還有許多廢舊材料,對幼兒發散思維的培養和創造力也很有利。在小木棍的實際應用中,有些幼兒會拿著它們,嘴里說著一些孫悟空的話,顯然這是將木棍比作了金箍棒;有些孩子將木棍規律地擺在地上玩起了跳房子;還有的小孩用它們擺出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等幾何圖形,可以說十分有趣。再如積木,這是典型的“一物多玩”玩具,孩子利用它可以創造出他們所想的各種事物,極大地培養了孩子的發散思維。再如呼啦圈,孩子們可以轉著玩、鉆洞玩、套圈玩,可以說花樣繁多、妙趣橫生。
三、注重交流分享,正確鼓勵引導
孩子們在完成一項活動后都希望得到身邊人的鼓勵和肯定,因此,大人應該及時關注孩子在玩耍時的心情,在恰當的時間給予幼兒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在活動中,孩子不僅要自由思考,也要和伙伴分享樂趣,交流經驗。同時,做好幼兒工作離不開經驗的總結和積累,例如一個呼啦圈,可以利用它進行一般玩法,也可以鉆著玩,還可以拋出去套圈,利用這一玩物我們可以設計出多種玩法,讓幼兒一起玩、分組玩,體現孩子是游戲中心的意識。
總而言之,正確地認識到幼兒的天性是好奇,探索和游戲是關鍵所在。大人作為幼兒的啟蒙老師,對幼兒今后的成長起到重要作用,通過“一物多玩”的正確引導,將有效地激發幼兒的發散思維,同時也要注意到有些事物可能會對幼兒造成傷害,我們應該及時避免,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不斷吸收知識,迸發出充滿活力的發散思維,從而讓“一物多玩”發揮出重要的教育意義,讓孩子們都能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宋智佳.一物多玩 創意無限:對幼兒運動興趣的培養探究[J].科教文匯(中),2013(10).
[2]尹芳.試論“一物多玩”在幼兒教學中的作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9).
注:本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7]GHB0183。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