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曦
摘要:音樂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的音樂教育指凡是通過音樂影響人的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增進知識技能的一切教育主要指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進行的學校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許多積極的作用。今天,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點看法。
關鍵詞:音樂教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積極影響
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教育在小學生的課程當中的重要性愈來愈突顯。那么,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是什么?
一、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二、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三、面向全體學生;四、注重個性發展;五、重視音樂實踐;六、鼓勵音樂創造;七、提倡學科綜合;八、弘揚民族音樂;九、理解多元文化;十、完善評價機制。
音樂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影響有如下幾點:
一、音樂教育能陶冶小學生的情操
音樂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作為學校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識、心理及身體素質等方面均可起到重要的輔助促進作用,尤其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審美、藝術素質等更是有著直接影響。通過音樂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出高尚、完美的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這也是德育要達到的目的。音樂能陶冶人們的情操,對人的影響帶有潛移默化的性質,常常連受教育者本人也無法明顯覺察,不知不覺中受其感染而產生某種情感體驗。音樂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它的情感性。它的教育目標是使學生在音樂學習與欣賞過程中受音樂作品本身魅力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從而積累豐富的審美體驗、審美情感,使人情感豐富、情操高尚、心地純美。實踐表明,傾聽音樂時,人的心跳、體溫、大腦活動、激素分泌等均發生變化。合適的音響、音調、節奏能激勵人們的精神,堅定人們的信念。促使人們為實現某種理想而奮斗。
二、音樂教育能開發小學生的創造力
音樂課在律動、唱歌、作曲、唱游、節奏、訓練等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由易到難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其次可充實教材中沒有安排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創作教學。音樂教育在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潛能與創造力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盡管創造性可以通過專門性的、獨立的創造性課程或思維課程進行訓練。但最有效的培養方法是結合具體學科的教學,將創造性訓練滲透 到具體教學內容中。新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把“鼓勵音樂創造”作為一項基本理念,就是因為在音樂學習領域中,創造性教學同樣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發掘創造性思維潛能的途徑之一,同時是引導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的主要方法。這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音樂創造性教學指音樂教學中為培養發展學生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運用各種音樂材料進行音樂學習的教學活動。因此,作為專門從事音樂教學工作的教師。其首要任務不是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為眾多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們著想,鼓勵、幫助他們成為積極的、有一定音樂知識、音樂能力的普通音樂愛好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大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能力,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去創造音樂。
三、音樂教育能提升小學生的精神境界
音樂教育在提升小學生精神境界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質。音樂教育具有以樂寓德、以樂育德、輔德引善的重要作用。它不是直接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而是通過聲樂、舞蹈、戲劇等許多栩栩如生的音樂創作和形象,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動的形象、強烈的情感與美妙的娛樂之中,以喚起小學生的美感,影響其情緒、思想和品德,使其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其次,音樂教育可以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音樂教育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是以情感為核心的人文素養與藝術能力完整統一的教育,也是培養正確審美觀和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能力的教育。音樂藝術本身包含著真理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道德觀等內容。再次,音樂教育可以陶冶小學生的情感。音樂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情感教育,可以從“動之以情 ”著手,通過情感的傳遞、交流、溝通、感染等手段。小學生獲得視覺、聽覺等感官上的美感,悅耳悅目,暢神益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喚起小學生的情感共鳴。并且音樂是審美藝術,能夠豐富小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審美層次。可見,音樂教育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精神境界。
音樂教育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是如此的重要,我們作為一線的音樂教師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讓孩子們接受到最好的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1]沙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藝術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J];大眾心理學;2012年09期
[2]田景文,于德江;如何讓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J];遼寧教育研究;2004年0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