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毓亭


摘 要:本課題依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旨在通過發揮美術、文字教學的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相適應,探究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使學生在其它學科及實際生活中也能領悟其探究的獨特價值,并使之轉化為持久情感態度。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象形文字為題材,在不同學段開展運用象形文字提升美術課堂教學興趣的教學實踐研究,運用階梯式的美術表現形式展現文字藝術的魅力,構建生動有趣的美術課堂教學。
關鍵詞:象形文字;美術;課堂教學趣味;實踐
一、研究的依據和意義
象形文字是中國古文字發展歷程中最具美術意味的字體,本課題選象形文字為題材,弘揚了優秀的中華民族漢字文化藝術。符合2011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的要求,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課題依據《標準》的指導思想,以欣賞、繪畫、手工實踐等生動有趣的學習實踐方式,加強了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同時課程環節設計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和語文科的文字學習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展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對中華文字藝術的熱愛,形成傳承創新的熱情和能力。另外,通過書籍文獻、國家對文字學的重視、提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趣味等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象形字等古文字的重要性已逐漸引起社會、學校的關注,也在不同的領域得以研究和運用,但將象形文字與美術教學趣味結合的研究的方式還較少。而小學階段是兒童識字、認知發展的關鍵期,亦是美術興趣最濃厚的時期,二者結合,既形象化了孩子的識字思維,將枯燥的識字變得有趣,亦增加了其學習美術的興趣,更是創造性地展現了中國古文字藝術的魅力。
二、課題實施方法和創新點
(一)實施方法
課題組根據不同學段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設置相應的研究內容和課例。
1.在小學一、二年級美術課堂,運用象形文字的形與色進行聯想,裝飾成有趣的畫面。一年級通過觀看關于象形字的經典動畫《三十六個字》激發了識字的好奇心和興趣;教師制作識象形字卡片,教學生寫一些簡單的象形字,通過一些象形字相關的實物圖片(圖1)引導學生感知象形文字描摹實物形象的特點,并鼓勵他們寫一寫,畫一畫。二年級同樣通過觀賞《三十六個字》和學生畫作,總結出象形文字裝飾成有趣畫面的方法,即重復排列、夸張變形、聯想組合等,并在學習了老師的示范后嘗試運用象形字形與色進行創作(圖2),激發學生的聯想創作意識。
同時,我鼓勵低年段學生課后去學習《給孩子的漢字王國》。這本書是由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所著,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為孩子講述中國文字的起源和特點,主要選取一些與人的生活有關的“基本漢字”,同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和講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以此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文字的探究意識和興趣。
2.在小學三、四年級的美術課堂,運用象形文字,巧用材料,設計成有趣的手工作品。我嘗試利用美術教材中的知識點與象形字題材巧妙結合,讓學生巧用生活中的材料設計成一些簡單有趣的手工作品,課例設計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文字學習緊密關聯。例如三年級教材中“秋天的落葉”一課是學習設計書簽,教師以自己沒看完的一本書《畫說漢字》設計書簽為情境導入,引導學生為這本書設計一枚象形字為圖案的落葉形狀的精美、有創意的書簽(圖3)。又如四年級教材中“漂亮的掛盤”一課是學習裝飾掛盤,教師以具有中國意味的青花瓷器和之前所學的象形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運用教材中所學的“均齊式”“平衡式”構圖,設計一個以象形字為圖案的青花瓷掛盤,別具中國意味(圖4)。這樣既落實了教材的教學目標,又實施了課題的研究,對于一、二年級關于象形字的美術學習亦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同時,我在課余組織中年段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國家語委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導孩子們在有趣的游戲中學習文字知識、領略漢字之美。我還鼓勵三、四年級學生課后去學習廖文豪著的《漢字樹:第一季》(共6冊)。《漢字樹》獨樹一幟,以“樹”的形式,將看似不相關的漢字變成一棵“枝干相連”的大樹。讀者可以一邊欣賞圖畫,一邊閱讀故事,一邊學習分類的漢字知識。
3.在小學五、六年級的美術課堂,以象形文字為題材,以不同的有趣美術表現形式,裝飾教、美術室或者校園一角。由于課題組專業人員不足,高年級的象形字趣味美術課堂只在學校美術小組展開了實踐研究。例如,我帶領同學們在學校電腦室學習網上象形字典的查詢,如“象形字典”“漢字叔叔的網站”, 還鼓勵孩子們課后在家長的指引下使用,為查詢象形文字具體資料提供方便。又如,教同學們使用PS簡單的蒙版技術、安裝金文大篆字體、百度用關鍵字搜索相關圖片等方法制作形象生動的象形字作品(圖5)。再如,我教同學們用美術課中學過的剪紙、泥版浮雕等方法自主創作以象形字為題材的手工作品(圖6、7、8),并帶領他們用這些作品裝飾教室一角。
同時,我在課余組織高年段學生觀看八集人文紀錄片《漢字五千年》,提高學生學習漢字漢語的興趣,了解中國漫長崎嶇的歷史。我還鼓勵孩子們課后去學習《畫說漢字》、《說文解字》、創意美術等相關書籍,增加對語言文字內涵的了解,豐富自己的美術創意思維。
4.在一、六年級關于象形文字的美術課堂中,融入相關的作品賞析教育。從以上研究內容和課例可見,課題在實踐研究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通過圖片、視頻、學生作品、書籍等的欣賞和評價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創造性地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
(二)課題創新點
1.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書籍、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們帶著好奇與興趣走入文字的世界。例如:(1)視頻、電視節目:形象生動地讓學生了解漢字歷史、知識。(2)圖文結合的書籍文獻:現今陸續出版的關于象形文字的書籍,創意圖文結合,通俗易懂,趣味性強,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3)網上象形字典:為查詢象形文字具體資料提供方便。
2.豐富的美術工具、多樣的綜合材料,極大增加了學生探究制作的樂趣。例如:繪畫用具可以是蠟筆、水彩筆、色粉筆、彩鉛、水粉、水彩、丙烯、水墨材料、電腦等。以象形文字為主題的手工實踐課,可以使用綜合材料進行各種形式的組合,可以做成畫面、立體構成,用來裝飾環境等等,表現空間非常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用具材料使用的安全性、環保性、可操作性。
3.老師作品和搜集素材的展示、分享可發散學生思維,激發更多的創作靈感和欲望。
三、結語
運用象形文字提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趣味的實踐初探雖告一段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象形文字這種獨具美術意味的字體,它承載了中國文字發展史的重要歷程,以此為題材,與美術課堂教學進行趣味性的結合,碰撞出不少創意和美的火花,讓不少學生對原本枯燥甚至晦澀的文字學習思路改變了,變參與者為實踐者,變單純實踐者為研究實踐者,更提高了孩子們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自主創造的意識,總算能體現課題研究的初衷。但是,本課題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需要在日后再做努力的,如:可以借鑒更多種美術表現形式,不同年段設計更豐富的課例,激發孩子們創造出更多富有創意和美感的象形字甚至不同古文字體的美術作品;加強各科優勢的借鑒,提升研究深度;與校外同行專家展開交流合作,以彌補本校專業人員不足,課題研究難以推進的瓶頸;等等。以此使該課題內涵更豐厚,專業性更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1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廖文豪.漢字樹:第一季[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3]段麗穎.趣味教學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