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強
【摘要】前置性學習,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生本教育”理念的一種落實和踐行。前置性學習應指向“學”的研究,注重方法的滲透,力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應緊扣教學目標,拓寬語文學習的范圍和渠道,突出大量閱讀這一主線;還應體現出學科的特點,注重課內外學習的銜接,努力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更應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前置性學習 探索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56-01
前置性學習,又稱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業,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它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以研究的方式對即將新學的內容進行嘗試性的學習。
在探索生本教育的初期,我以為前置性學習只是“預習”的另一種提法,但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前置性學習不完全等同于課前預習,它在傳統預習的基礎上,拓展了形式和內容,更具趣味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前置性學習還是對“生本教育”所倡導的“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理念的一種落實和踐行,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經歷了自主學習的過程,使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情感思維都經受了歷練,不僅為正式的課堂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而且獲得了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前置性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我建構的,學生會從中獲得一種愉悅、成功的體驗。長此以往,學生自學的興趣就會不斷被激發,自學的能力也自然會得到提高,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那么,應該如何設計前置性學習呢,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前置性學習應指向“學”的研究,注重方法的滲透,力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前置性學習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而設計的,希望通過不斷的自學實踐使學生形成自學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內容方面,應做到少而精,而且要做到任務具體,要求明確。
例:六年級上冊第2課《五彩池》
你想了什么辦法記住了哪些生字的字形,讀音,弄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這道題的設計不僅要求學生完成生字和詞語的學習任務,而且注重引領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掌握學習字詞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能力自然會提高,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會無形中養成。
二、前置性學習應緊扣教學目標,拓寬語文學習的范圍和渠道,突出大量閱讀這一主線。
例:五年級下冊第12課《瘸蟬》
讀了《瘸蟬》這篇課文,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哪些故事呢?
在教學《瘸蟬》一課時,為了落實“能夠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聯系生活實際談啟示,獨立表達自己的感悟。明白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經歷痛苦的,每個人都要學會承受”這一目標,可以設計如上的前置性學習內容。學生要完成好這道題,不僅要聯系生活實際去談,可能還要調動日常的閱讀積累、甚至查閱相關的資料去補充。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便打開了,學習范圍也拓寬了。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好地落實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前置性學習應體現出學科的特點,注重課內外學習的銜接,努力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
例:六年級上冊第2課《五彩池》
你眼中的五彩池是怎樣的,請你為“五彩池”寫一段解說詞或廣告語。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道題的設計便體現了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首先,學生通過自主的實踐活動,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感悟。其次,開發了學生的語言潛能,使書面語言和學生的思維進行對接,真正落實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語文學習的根本任務。第三,學生要想寫好這一段解說詞或廣告語,必然要借助課外查閱的相關資料,也許還要借鑒經典的段落結構或者典型的話語形式,這勢必會使學生一步一步走向學習的深處。
四、前置性學習應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例:四年級上冊第12課《孔子學琴》
從孔子學琴特別勤奮刻苦這一點,你想到了什么?(名言、成語、對聯、故事、生活例子、詩歌名句等)
這道習題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 按優、中、差三個層次來精心設計,學生可以從一點去談,也可以從多點去說,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用適合自己難度的練習來鞏固和發展原有知識, 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 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
隨著對生本教育的進一步進行探索和研究,我對前置性學習的認識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首先,前置性學習是一種發現式學習,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表現為具有不同的學習形式,如以主題方式進行的研究性學習,體現創造的創新性學習,重視過程的探究性學習,與生活經驗密切結合的體驗性學習等。其次,前置性學習是建構主義理論在學習領域的生動體現。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和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前置性學習的設計,是我們進行生本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所有的認識都應以生本教育的理念作為指導思想,正如郭思樂教授所說:“我們不是把一般的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形式上得到自主,而是把核心性的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走向學習的核心,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睂τ谇爸眯詫W習的研究,我們不會停下探索和實踐的腳步,因為“沒有誰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p>
參考文獻:
[1]郭思樂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郭思樂著.《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3]總編輯:傅國亮.《人民教育——“生本教育”實踐專輯》,中國教育報刊社,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