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新課程標準也為教科書建立了前所未有的開發平臺。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教科書的執行者,編寫適合習作學情的校本課程,是新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然而,縱觀目前作文教材的發展,我們發現有關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的教材編寫緩慢,有的甚至幾乎一片空白,還沒有哪一種習作校本課程被教師廣泛接受并能取得良好的校果。因此,開發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資源是適應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關鍵詞】習作校本課程 課程資源 思考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90-02
一、小學語文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的現狀分析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即做人”。寫作是學生思想感情外在的語言表露,是傳達內心世界的最佳形式。然而,綜觀現在的小學習作教學現狀,大都缺乏人文價值。由于教學時間的約束,許多學校的習作課程,大都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雖然教師們在習作教學中也作了很多的努力,有的可能將寫作方法像數學表達公式一樣傳授給學生,有的讓學生死記硬背“好文”、“范文”……各出奇招,但這樣僵硬的訓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情感體驗,無形之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缺少獨自思考深刻文化內涵的能力。理想中的習作課程應當是在與學校、教師、學生的現實中的交流、溝通和協商中得以發展,并能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目前小學生的習作教學效果不佳,尤其是相對于教材規定的八篇大作文之外的習作,還未受到應有的關注。許多教師對如何上好小學習作課深感困惑,他們對當前小學生習作校本課程的定位把握不準,要求偏高,脫離學生的實際。因此,如果能開發出一套具有實用性和實效性的習作校本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二、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的特點
當前,我國將“校本課程”納入了中小學課程體系,并大力在各中小學試驗和推廣。我國的習作校本課程資源也處于實踐探索階段。我校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嚴格執行國家習作校本課程的要求,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以3—6年級為研究對象,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類資源,開發出符合小學生個性的習作校本課程資源。
本課題組研究的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以“探究”為方法,以構建出一套與教材緊密結合的習作校本課程為最終目標。我們將習作方法中的“觀察”、“想象”、“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六大類進行梳理研究,探討總結出一套適合小學生習作的教材教法,為教師習作教學指明方向,努力提高小學生的習作水平。例如,在每類習作方法中,我們都有設計探究學習任務卡,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探究,發現習作方法;設計快樂閱讀和探究習作環節,讓學生將探究過程中發現的習作方法加以運用,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設計評價卡讓學生針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自我評價,在評價中得到收獲。
三、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的研究目的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通過合理開發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逐步構建一套與教材緊密結合,適合小學3-6年級學生習作的拓展性訓練課程,使其具有實際的使用價值。同時逐步完善教師指導方法,使習作校本課程得以推廣。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夠重新定位作文教學中的教師角色,促進教師在作文教學觀念上的更新,樹立整合的大作文觀,使教師的作文指導水平得到提高,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習作教學體系,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努力提高小學生習作教學質量,使其創作能力也得到全面發揮。
四、開發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的實踐與方法
在小學生習作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很重要的。在傳統課堂上,教師習作的指導與講評比較籠統,老師無非就是讀一讀學生的范文,強調學生要多讀書,平時要多寫小練筆作文,但至于如何讀、如何看、如何寫小練筆,沒有一個既合理又科學的計劃和步驟,忽視了學生在的習作中的主導地位,習作教學僅僅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的實用意義。因此,在進行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大量的實踐。
(一)展開深入具體的探究。大多數課堂上的習作教學大多數仍以“導入課題——選定素材——講解交流——擬定草稿
——修改成文”的傳統模式,以教條式的教學方法應對新時期的習作課堂。另一方面體現為,習作指導方法比較程式化。比如,遇到寫人的文章學生就得對人物的外貌進行描寫,遇到寫事的文章必須要有環境的襯托和渲染。因此在進行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研究過程中,我們將習作方法分為六大類,對每一類的習作教材進行探討研究,設計出適合每一類的教材教法,通過多種活動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習作方法。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習作是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在小學的所有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從習作方面來講,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發散性思維對于提高孩子們習作有很大的作用。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從一點向四面八方展開設想的思維。這種思維需要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從不同方向、不同途徑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討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點一滴地培養發散性思維,才能讓孩子們在寫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在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中,教師們更要有意識的給予學生探究的意識和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自由領略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們揮毫潑墨的豪邁情感,身臨其境才能得其真諦。小學語文四下的園地中有一圖,背景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后,一個孩子失去了親人而獨自一人坐在斷壁殘垣中嚎啕大哭的景象。在指導習作時以問題為導語引出作文主題,如“想一想這個小孩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當時可能發生了什么事?這個孩子的命運如何?”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學會質疑,再展開豐富想象,這樣創新的寫作方法可以使學生腦洞大開,比起以往的作文題材更加新穎。
(三)多讀書、勤讀書是提高習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平時要注意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每個班級設立讀書角,每月設立讀書日,定期舉辦閱讀大賽,給予獎勵,引導學生愛上讀書,自覺自愿的學習和理解。
(四)家校合作。鼓勵家長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閱讀,營造適合閱讀的環境,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學校一段時間會開展親子閱讀交流會,鼓勵表現優秀的家長與孩子,激發其閱讀積極性。在習作道路上,如果家長以身作則,日積月累,孩子們也會耳濡目染,比被動的聽取說教更加有效。
(五)習作來源于生活。課堂教學只是習作教學的一種方式,比較有局限性?,F在的習作教學可以把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進行開放式的習作教學,建立多種渠道。例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積極參加校外綜合實踐活動,在實際生活中獲得寫作靈感,提高寫作水平。
五、總結
小學生習作教學任重而道遠,盡管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諸多局限,但我們更應該看到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本人結合我校習作教學實踐經驗,就探究式習作校本課程資源做出研究和分析。但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希望通過此文引起教師們的廣泛關注。
參考文獻:
[1]龐科軍.利用校本課程資源開展習作的思考和實踐[J].教育科研論壇,2009(05):15.
[2]吳英平,嚴雋圻,吳玲.開發校本課程資源庫的實踐與探索[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8(03):45-46.
[3]王偉鋒.中小學云校本課程資源庫建設[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8(02):237-238.
作者簡介:
趙銀燕(1985.8.6-),女,福建福州人,漢族,小學語文一級教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