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小學數學教育來說,數學課教學中怎樣滲透德育教育?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為此,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以及教育專家、教授們對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進行一系列反思和研究,并在數學教學的付諸實踐中作了一些應用,便以教學交流。
【關鍵詞】數學課 如何 滲透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136-01
隨著推進課堂變革新一輪課程理念的進一步深入,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及教育專家、教授們對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引起我對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進行反思和研究,并在數學教學的付諸實踐中作了一些應用。
一、了解尊重學生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基礎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在實習學校聽二年級數學馬老師講課,他在黑板上寫了五道題讓一名學生上來做。
2×8=16 3×8=24 4×8=32 5×8=40 6×9=55
當學生寫完55時,臺下多數同學都大聲叫喊起來:“老師,老師,王麗的題錯了,第五道題錯了……”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也是指出王麗同學的最后一題錯了。總以為馬老師會馬上幫助糾正這名學生的錯誤,沒想到馬老師卻說了一段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話。馬老師說:“最后一題是錯了,可同學們為什么只說她錯的這道題,而不說她前面四道題都做對了呢?看來,我們只是發現別人的缺點卻忽略了別人的優點 ……”。正是馬老師的這句話讓我在二十多年教學生涯中激勵自己。
2010年的秋季,我接任五年級一個班的數學。五年級學生對新任課老師有著新奇感,在課堂上表現非常活躍,唯恐自己在老師那兒沒留下好印象。也正因為如此,我很快掌握這個班里那些孩子回答問題,那些孩子很用功,那些孩子喜歡調皮等基本情況。其中有一個孩子引起我的注意。她叫張思佳在班里成績屬中等。這是一個典型的性格孤僻孩子,從我從教多年的經驗來看,這個孩子一定有什么心結,對她的成長是很不利的,我試著慢慢接近她,休息時我試著問她是否聽懂課,起初,她也是不吭聲,偶爾笑一笑罷了,后來她對我有了一些了解,于是態度有了一些轉變,我抓住契機和她交流心里話。原來她確實有心結的,她告訴我,她小時經常有病,經常看醫生,也因此導致成績下滑。她原學校那個老師不理解她,有時當著班里學生挖苦她,打擊她,是她抬不起頭,久而久之,她就不再說話了,不愿與任何同學溝通,把自己閉塞起來。我微笑著對她說,你是不是覺得我也像你原來那個老師?她搖頭說:“不像,如果你也是那樣,我不會告訴你這些的。”
是啊,當我們面對每一位學生時,更多看其優點,用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他們,在課堂上就會時時顯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比老師灌輸式德育教育要效果更好。
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六年級復習《數的規律、圖形的規律、算式中的規律、數形結合的規律》一課時,我將古希臘必達哥拉斯學派的希帕斯故事講給學生聽,將學生的學習推向新的高潮。當時我用二分鐘左右的時間講述了:希帕斯在研究邊長為1的正方形對角線時,發現了試圖用整數或分數來表示長度的線段,但他的多種努力都失敗了,經過無數個日夜,希帕斯不得不相信既不是整數也不是分數,宇宙間一切現象都能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相矛盾。 學生集中精力地傾聽,讓我感到意外驚喜,我想在這時結合教學講這個故事是教學的需要,更是向學生講述了一個追求真理,努力探索的數學家的形象,這比單獨給學生講故事、講道理更易懂,讓學生更加努力,更加刻苦追求科學文化知識更具有感染力。
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有效保證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與記憶,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何引導學生教學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需要許多因素的協調配合,才能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除了教師主導地位外,日常教學中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彼此認可,互相信任,取長補短,當同伴出現錯誤時應幫助他們糾正;交流時,要有條理,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彼此接納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見和建議,要等別人說完以后再進行補充或說服,不要隨意打斷對方的回答;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認自身不足,虛心向他人請教,樂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悅等……只有發揚團隊精神,團隊意識得到加強才能使學習得到有效發揮和進步。
四、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的運用
在教學中,我常常把德育教育隱藏在數學教學中。例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貼近生活的數學題:四班55名同學早晨起床方式的統計:
起床方式:父母叫醒,鬧鐘叫醒,自己醒來,其他方式,人數(人)4520。根據上面的數據提示,你能提出什么樣的意見及建議。李志輝同學回答:父母叫醒的比例最大,我們要加強自我管理意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讓父母操心是我們學生對父母最大的孝心。
有一次,我在數學課堂中問學生,請問同學們:生活中鹽重要不重要?我想沒人會否認鹽的重要性,那么,給每人發15克鹽,請大家直接吃鹽,相信是每個人都不喜歡吃的。若將15克鹽放進各種湯里,味道很鮮美,人人都愿意喝。德育與學科教學不也是這樣的道理嗎?我們不應該是:因為鹽很重要,所以把鹽從湯里取出來,然后讓學生吃鹽,再讓學生喝淡而無味的湯。結果學生既不愿意喝湯也不愿意吃鹽。這就說明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息息相關,互相滲透。
從上述數學課教學案例中反思與分析不難看出,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巧妙應用,正確把握,利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既讓德育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在數學課教學中的有效性和實用性的廣泛應用,又會使學科教育與德育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張建萍(1973年9月7日-),女, 回族,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