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獨立學院學生基礎差,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存在內容多、難點多、抽象靈活、學習難度大等問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影響教學效果以及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的動手能力、工程能力較差,不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化學工程問題進行研究,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對課程進行微課教學探索,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目標。
【關鍵詞】有機化學 獨立學院 微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169-02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也對人才的國際競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學科知識交叉融合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都要求我們的工程教育培養應適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革。當前眾多高校和行業組織正在積極探索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特別是2016年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國際工程聯盟大會上,我國正式申請成為《華盛頓協議》第18個成員國。
加入《華盛頓協議》,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我國工程教育質量標準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工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得到了國際認可,工程教育質量達到了國際標準,同時這也要求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轉變教學理念,以目標為導向進行學生培養。時刻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產出為導向:在制定專業培養目標的時候要圍繞學生設計目標的畢業要求,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要體現對合格畢業生的期望,專業的建設條件要有利于學生達到畢業要求,對學生的評價體系要聚焦學生學習成果的實現,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要滿足學生打成預期目標,以上內容要涵蓋全體合格畢業生。在教學方面,國內眾多高校已經開始按照工程認證的要求進行改革,我校在教學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
有機化學是我校天平學院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多而復雜,系統性強,規律性差,往往被認為是一門只能死記硬背的課程。同時,學校僅安排了80個學時的教學課程,對上好有機化學又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另外從生源質量方面來看,天平學院的學生由于入學分數較低,學生整體水平不高,基礎較差,大部分同學甚至高中沒有學習化學,因此,在這種條件下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很不到位,學習的主動性不強,特別是對有機化學這類復雜又難度的課程興趣不高。因此有必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改革,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革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化工人才。
近幾年來,微課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教學模式,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廣發關注。微課最早由戴維.彭羅斯提出,他認為只要在相應的作業與討論的支持下,“微課程”就能夠與傳統的長時間授課取得相同的效果。同時,還認為微課程將提供一個知識挖掘的框架和平臺,學生根據自我學習所需搜索相應的資源;從而對自己的學習有更多的主動權,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微課程課時一般比較短,教學材料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所設計的活動一般和現實相關,不只是讓學生提取知識,而是鼓勵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采用微課能夠有效地節約學習時間,促進學生課后碎片化學習,從而顯著提升學習效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既能學習專業課程的知識,也豐富了其他相關學科知識。因此,對獨立學院有機化學課程微課教學探索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學生而言,微課是針對某個重要知識點而制作的,時間5-10分鐘左右,具有針對性,能滿足不同學生個體對知識的個性化學習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提別是基礎較差的同學按需學習,既可以查缺補漏,又可以進一步強化鞏固知識。信息網絡的發展使知識的獲得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之上,通過網絡環境,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微課學習,自主學習的環境發生了改變,并且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還要能與老師或同伴遠程互動及合作學習。通過網絡,學生們還可以獲得大量的其它優秀教師精品資源,這對學生的課外知識的延伸和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封閉之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新時代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傳統的課堂教育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通過微課的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律能力都會得到顯著的提高。
從教師角度來看,隨著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方法都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發生了變革。微課教學作為信息化教學的一種,使教師可以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數字化資源和信息化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設計和實際教學。教師參與到微課設計,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個人教學能力,業務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啟發者、組織者,激發教師探索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
總之,無論是對于學生還是對教師而言,微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獨立學院學生,它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牢固掌握專業知識。同時,對教師來講,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自我提升的機會。通過微課教學探索,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相長的目標。
作者簡介:
魏懷鑫(1983-),男,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現任職于蘇州科技大學,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