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群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大學中有效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利于教育功能的發揮,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小組合作 優點 問題及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177-02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學生不是形式上的一起學習,而是小組成員之間積極的、互動的、互助的一起學習。在學習中滲透“合作”的思想,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中有效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利于教育功能的發揮,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
一、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優點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大學生已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自學能力,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不同,學生通過和其他同學共同學習,比通過單獨學習和單獨思考更容易發現問題,站到同一層次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習興趣,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激發求知欲。也可以有效解決學生課堂玩手機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老師引導得法的小組合作學習,一方面可使學生學會自學,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能激發學生主動質疑教材,提出問題,并積極查閱資料,鍛煉搜集資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學生課堂小組展示,可以使任課教師明白哪些是學生無法理解或理解有偏差的問題,需要重點講解引導,為教師的教學“減負”,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3.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大學生已有一定的運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學生雖已通過計算機一級考試,但實踐少,不明白自己的弱項在哪,有的同學小組展示時,不會調整背景、不會切換PPT放映模式等,通過小組合作制作PPT,學生互相交流,可以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搜集資料,制作PPT,利用PPT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短的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率。
4.實現優勢互補,彌補學生的不足
在教學中發現,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強,但語言表達能力較弱,而有的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搜集資料強,但搜集的資料沒有針對性。通過小組合作,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自我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大家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聽取別人的想法,通過對照鑒別,檢驗自己和他人學習的正誤,對于自己不理解的內容、講解時不知道如何舉例說明、不知道如何表達的內容互相探討,實現優勢互補,改善學生的不足點,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5.鍛煉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家庭規模的縮小和手機的普及,學生之間進行的同齡人交流越來越少,下課后,許多學生都是拿出手機瀏覽,但在講臺上展示自己講解的知識點時,緊張的語無倫次或照本宣科。通過小組合作,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為了互相交流見解,學生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又要尋找適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因而可以促進言語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同時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交流,在較大范圍內說話,在講臺展示PPT,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學生不知道怎樣合作,以為只要說了話就算是合作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如何使合作學習落到實處,下面總結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一些感悟。
1.分組分工要明確
分組時,小組規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構成,規模不宜過大,因為過大,一些成員可能被動聽取,主動參與者的數量反而下降。在最初的合作學習中,發現有的同學雖然分組,但不參與小組討論,不參與PPT制作,講解時由一位同學上臺講解,其他同學濫竽充數。所以在小組合作中要分組分工明確,根據教學內容一般分為6-8人,每組選一位小組長,經過小組討論后,由組長把學習內容分配給每一位同學,由每一位同學自己制作PPT,自己搜集案例、圖片等資料,組織語言,上講臺展示講解,這樣可以讓學生有壓力后產生動力,使每一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鍛煉。選擇組長時應當尊重學生的意愿,選擇知識和能力方面具有較好的基礎,具有初步的組織能力,愿意對學習差的同學提供幫助的同學擔任組長。
2.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
所謂團隊協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團隊的基礎之上,發揮團隊精神、互補互助以達到團隊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現在的學生很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精神。教師設置的小組合作一般必須通過群體合作才能取得較好結果的活動,這可以使他們更多的與同齡人接觸,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運用智力和發揮能力去努力獲取結果。這種不著痕跡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的培養將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的為人處事方式,把合作變為一種能力。在合作學習的時候,教育學生不但要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要樂于傾聽別人的意見,積極參與討論,遇到自己不理解或不會表達的內容時和小組成員探討,小組合作學習時要輕聲,小組間不要互相影響。在反復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3.選擇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的題目
小組合作學習的題目不能太簡單,每一個學生信手拿來就能侃侃而談;也不能太難,里面的內容學生大部分看不懂,無話可說或照本宣科。選擇小組學習題目時,盡量選擇與前面知識相關但又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題目,這樣既可以復習前面學過的知識點,又可以加強對已學內容的理解記憶,同時促使學生思考分析問題,鍛煉思維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
4.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規則
為防止有些同學濫竽充數,可以制定一些規則給學生以壓力。要求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制作PPT,上講臺講解時,要結合自己的理解適當解釋,在評價考核時,根據小組集體制作PPT的效果,小組成員講解的效果綜合給一個小組成績,以促使小組長組織小組成員集體合作學習,同時根據小組成員個人制作的PPT效果和講解上對知識的理解,在小組成績的基礎上,給講得好的同學高5-10分,照本宣科的同學低5-10分,激勵每個同學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同時要求小組成員講解時要先想好后表達,作有準備的發言,不東拉西扯,不講與學習無關的話,盡量在規定恰當的討論時間內說完,以誘發學生的緊迫感,逼發學生的思維,提高效率,深化討論。
5.引導學生學會傾聽
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是需要的,但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也是非常必要的。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愛講”,而且要引導學生“會聽”,倡導學生“多思”。在小組合作展示學習效果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要求學生具體做到:一要耐心聽講,特別是當同學的發言有錯時,一定要等他把話說完,再用恰當的方式指出不足,要保持安靜,不要交頭接耳。二是用心,傾聽別人發言,使自己從中得到啟發,以觸類旁通,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努力記住別人發言的要點(適當作筆記),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最后老師可以通過隨機提問或相關的練習題等手段激勵學生有效傾聽。
6.教師要適當點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在小組學習中教師作為“導演”,對學生的思維加以引導和啟迪,學生則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意識有目的地思維探索活動。所以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學生小組展示后進行適當點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點評時多表揚,指出小組展示中有哪些優點,哪些同學的優點需要大家學習。然后指出PPT中有哪些問題值得學生注意,明確指出哪些類型的講解需要避免,并指出小組展示的小組之間的差異,使學生了解下次小組合作學習中努力的方向。
合作學習不但使學生取長補短、集體鉆研、共同進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最大限度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中懂得協作的重要并在其中獲得成功、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