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課文”還是“教語文”一直是語文教材在研究和探討的話題。“教課文”即教材說了什么,“教語文”即教材怎么說的。我們不能武斷地說“教課文”就一定不好,“教語文”就絕對正確。關鍵還是要看我們拿到的是什么樣的選文,我們將它處理為什么樣的教授內容。他們雖在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和教學思想上是不同的,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教語文”的基礎,二者絕不可孤立的去談。
關鍵詞:“教課文”;“教語文”;區別;關系
1“教課文”與“教語文”的區別
要明確我們的語文課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追根溯源還是應該回歸到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的認識上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了語文課的任務,語文課就是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增長課,是引導學生通過感悟體驗提高人文素養的課。具體地說,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找準教學的三個點:一是傳授語文知識的落實點,因為積累語文知識就是為增長語文能力打下基礎,語文知識就是指“字、詞、句、段、篇”的基礎知識;二是訓練語文能力的增長點,因為語文能力是學生發展之基,語文能力就是指“聽、說、讀、寫、書(寫字)”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語文人文的滲透點,因為語文人文性是學生發展之本,語文人文性就是指語文學習的興趣、習慣、方法、態度、品質和情感。語文的人文性與語言文字不可割裂。語言文字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是語言文字的內涵。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有別于其它學科的人文性的根本點就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來源于漢語漢字。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應該體現在:在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正確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熏陶感染人文性,落實人文教育,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其實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和教學任務,語文課到底怎么教仍然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現在存在兩種現象,一種是“教課文”,一種是“教語文”。“教課文”就是把課文的內容當做教學的主要目標,即教材“說了什么”,把教學內容的落腳點放在理解與感受上;而“教語文”是指以課文為“例子”,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即教材“怎么說的”,把教學內容的落腳點放在閱讀知識和方法上。王榮生教授指出:在理想狀況下,兩者應是殊途同歸的。然而,在實際的課堂中,教師的“教課文”就是以課文為中心,課文怎么說,老師就怎么講,將課文看成是孤立的、靜態的、固定的,因而相對來說這樣的語文教學也是狹隘的。就現實情況來看,“教語文”就不同了,課文在這里是“范本”,它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教師不光是解釋課文,而是把課文當做“誘餌”去“釣”起學生思考的“魚”,并且以課文為圓心,將課程向外延伸,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課文,不局限于課文。課文,在這里是一條知識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橋”,是一個心靈洗禮之“池”,這就是一個動態的、可延伸的過程。“教課文”和“教語文”,看似差別不大,其實,他們涇渭分明,他們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有著不同的教學流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的表現。課文是相對固定的,用課文教語文,就會根據具體的課文開發合適的教學內容,就會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地選擇課程內容,就會依據認知規律有效設計教學流程。
2“教課文”與“教語文”的關系
“教課文”和“教語文”看似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方法,其實他們是有緊密聯系的。“教課文”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受。很顯然,這是“教語文”的基礎,所有的語文教學只有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受,才能再談之后的對閱讀方法和知識的掌握。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語文組提出的“單篇教學1+1”形式就是一個例子。“單篇教學1+1”中的第一個“1”是從教材中選取的價值最大化的教學內容,這也是之后課堂延伸、深化不可缺少的根基;第二個“1”是針對第一個“1”進行的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可以是一個片段、一篇文章、一組文章、一本書、一位作者……
我們強調“教語文”除了要分析課文,還要注重對語文知識的傳授,語文興趣的培養,語文習慣的養成,語文能力的形成等等。當然,不把分析課文當作語文課上的重點,并不是說我們可以不用研讀教材了,恰恰相反,我們要花大力氣解讀文本,要抓住文本的精髓,這樣才能發現一些有價值的教學點,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價值,只有沉下心來深刻地、反復地研讀課文,從課文中提煉出有質量的教學資源,才能上一堂真正高效的、有質量的語文課。例如“單元整組教學”的嘗試,從單元整體出發,制定整體方案,除了教學內容的整合外,還注重語文學習方法、思維訓練、學習習慣的整合,從整體上進行語文能力的綜合訓練。
我們在處理教學的時候,并不是說一刀切的將所有的選文都按照“教語文”的方式來教,王榮生在對中外母語教材的比較研究中鑒別出的“定篇”選文,其實就是適合用來教課文的,他是這樣說的:“‘講課文有講課文適用的地方(定篇)”,因為定篇的功能本身就決定了對這些構成文化文學素養必須學習的經典篇目的徹底、清晰、明確地領會。
所以在評價一堂課好或不好時,我們并不能一看到“教課文”就說它一定不對,前提是我們要看是什么樣的選文,我們教的內容是什么。總之,無論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每一篇課文我們應結合單元主題要求和選文類型,在精研文本的基礎上找準合適的學習內容,確定訓練點。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吳中豪.期盼語文課的美麗轉身——從“教課文”到“教語文”[J].語文教學通訊,2011,(2):9-11.
作者簡介:
張引弟(1990—),女,山西朔州,文學院,課程與教學論(語文),2011級,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