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俊紅
摘要:室內空間設計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這門課程的實踐操作性較強,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對空間場地的認識以及創作思維能力啟發的必要性,進行了以空間場地感知和體驗為主導的室內空間設計教學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室內設計;創新思維;體驗;感知
室內空間設計教學活動的基礎是課程教學,室內空間設計的課程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操作技能和組織協調的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我認為,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活動中,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啟發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此同時還要結合實際環境開展相應的實踐教學活動,提倡感知和體驗為主導的室內空間設計教學模式,以此來促進此課程教學正確全面的發展。
室內空間設計的內涵和創新性思維主要是來自于人的感知和體驗,全面的感官體驗能夠給人帶來心靈與思想層次的升華,有時候還能夠給人以生理和心理上的治療與康復。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室內空間設計又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專業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涵蓋了非常廣泛的專業知識,這不僅需要教師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而且需要學生具備想當強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
一、我國室內空間設計教育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及工業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們非常重視對自己生活及生產活動的室內空間進行安排布置,美化裝飾,這種意識早在人類文明開始的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在中國,九十年代初期室內空間設計是和工藝美術相關的建筑裝飾或陳設工作,是在藝術教育的范疇之中,直到九十年代之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最終形成,在1990年前后中國室內建筑師協會和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相繼成立,室內空間設計專業也相繼在各大院校成立,室內空間設計才逐步真正的步入正軌。如今,筆者認為當前的室內空間設計,仍然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對待。
1.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缺乏聯系性
如今,我國的大多數的高等院校運用著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單純的教授理論知識,學生單調的學習著理論知識。 所以很容易導致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的脫節。在室內空間設計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在理論教學方面很重視,而在實踐教學方面有所忽略,還有些教師本身就沒有過參與真實的室內設計和現場施工的經驗,導致一些學生雖然對理論知識熟知,對軟件操作熟練,但面對設計圖紙時卻很茫然。 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室在教學活動中沒有安排好教學課程,造成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實踐操作教學過程中,沒有讓學生進行現場社會實踐和調查,缺乏現場經驗和體驗以及一些形式化的教學現象等。
2.缺乏教學創新思維
室內空間設計的特點是具有多樣化,所以創新性比較強。因此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盡可能的全力引導學生發揮其自身的創新理念和能力,這樣才能夠讓設計方案創新性更強,更加完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些教師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體進行課堂教學,沿用教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教學方法和固定模式的教學思維,導致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這樣就造成學生的創新思維受到了比較大的約束,抹殺了學生原本具有的思維創造能力,影響學生專業的發展。
3.教學內容缺乏時效性
伴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同時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就應該要求課程的教學內容也要結合目前的發展狀況進行講解,應該具有當前的時效性,進而提高學生實際操作的的應用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數的教學案例都是沿用往年的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明顯滯后于當前的社會實際形勢,時效性不強。室內空間設計主要是三維空間立體設計,單一的圖紙分析不能夠滿足對學生的教學需求,學生學習過程中要能夠將其自身置身于三維空間里面,根據當時的實際的情況著手分析。
二、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
1.合理安排教學活動
在課堂教學上,教師不僅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在設計思維的創新性、靈活性等方面講授室內空間設計的理論知識外,還要通過國內外著名設計師的經典優秀案例以及我們所居住、生活等空間內相關特色優秀的室內空間設計,進而來調動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的積極性,熟知前沿的設計性思維和優秀的設計作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開始獨立自主設想及自由發揮想象,并將設計的過程以及對場地空間文化的認識和方案設計的創造性思維過程,制作成圖文并茂的課件上,然后讓學生走向講臺,闡述他們的構思設計經過。在老師的引導下調動集體智慧,組織全班的同學對該學生的作品進行分析并討論,使學生個體的設計構思能夠與班上其他同學的設計構思進行思維火花的碰撞,最后再由老師總結各方的意見,拿出最優設計方案。 這個分享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通過參與者介紹自己的構思過程和構思的成果,在其他學生的質疑和不同的建議中,才能從多方面了解自己設計方案的具體效果,與此同時,也能夠更好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程安排以國內外優秀的設計案例為基礎來指導他們設計,這樣不但能夠引導學生方案的創新思維的發揮而且能夠以生動、吸引人的方式來進行緊固設計,更需要建立一個可以用來指導設計方法、解決設計問題的程序。
2.加深學生對“空間”的認識
“空間”的概念在室內空間設計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室內空間設計關注的就是建筑房屋的內部空間,因此,學生對室內空間的感知和體驗能力要更細致。傳統的室內空間教學中,缺乏讓學生對“空間”知識的強化,特別是室內空間和空間細部之間的有機聯系沒有相應的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訓練,尤其是學生對“空間”概念的感知體驗,有時候教師在講授理論的過程中,涉及到某一空間尺寸大小,但學生理解不了,并不清楚這個空間尺寸在現實生活中的大小。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和進行實踐訓練時,不斷地強調“空間”的概念,要求學生把室內空間以及室內空間的細部構造,包括色彩、材料等知識融會貫通。endprint
3.強化“尺度”概念的認識
室內空間設計是在建筑空間基礎上的更為細致的功能空間的設計,建筑設計上的尺度大部分都是從宏觀上進行把握的,常用的比例為1:500-1:200,室內空間設計相對于建筑來說表現更為細致,相應的設計比例增大至1:100-1:50,所以這就需要學生注重在室內空間細節構造的把握及其處理能力。筆者在學生的實踐練習環節中發現,學生在剛接觸室內空間設計時,常常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從何著手去做,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對室內“尺度”的感受與把握。室內空間設計中的尺度要非常的詳細具體,這是與室內空間中的家具、裝飾等配置緊密聯系的,是一種“細化的小尺度”。學生在室內空間設計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在與“尺度”密切相關的功能分區及其室內家具的空間布置上。針對上面的這些問題,教師應重點的要求學生以2-3人為小組測繪常用家具和其他室內空間,親身感知體驗一下,可以從自己的宿舍、教室、家具市場,近距離的感知和體驗室內各空間的尺度,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室內“尺度”概念。
4.加深思維方式的互動與轉化
在室內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因為沒有太多外部的硬性條件的局限,所以設計者就能夠在原有建筑界定的空間場所里,按照一定的規范及要求,從而能夠更多的調動設計者自身的感性思維,進而營造出滿足使用者具有特色個性化要求的室內空間環境。使學生形成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互動與轉化。筆者在講授住宅空間設計這門課程時,在講授住宅空間設計的“方法”理論之前,先進行住宅空間平面的室內布置練習:給定一個簡單的戶型平面,學生可以自己選擇使用對象及人數,在課堂設定的規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布置。 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發現自身住宅空間設計的不足之處,從而帶著問題有目的的聽課,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短時間內的構思設計能力。 同時對于老師層面來說,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進而對授課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
結語
通過對室內空間的感知和體驗,讓學生真實的意識到作為空間場地主體的“人”和“物”的切實需要,做到具有這樣的出發點,作為社會個體“人”的他們,就不會再有對室內空間設計一片茫然,無從下手。也就是說要能夠從最原始的根本出發,探本尋源才能夠激發出更多優秀成熟的“靈感”,才能夠做出更好的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李雨生,張國輝 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的設計類課程的改革與創新。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1(10).
[2]張林 室內設計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思考,教育與職業,2011(3).
[3]海潮 高校室內設計課程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3).
(作者單位: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廣元 628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