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君
摘 要 作為一種全新的視聽形態,微電影是傳統電影與新媒體相結合的衍生物,其顛覆了傳統影像“單向傳導”的傳播模式,憑借自身豐富、多元的藝術表現力,在網絡技術及網絡傳播環境下得到了迅猛發展。文章立足于微電影的產生背景,結合微電影的基本內涵,從自然性、商業性和自由性三方面探討其創作特點,并以此為突破口深入分析其發展路徑。
關鍵詞 微電影;形態;創作;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24-0072-02
當今時代,影視劇版權的高昂使得視頻網站的運營成本加大,與此同時,影視劇版權的競爭愈加激烈,并逐漸成了各大視頻網站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在這一現實背景下,為實現內容差異化,提高原創力和競爭力,各大網站開始爭相追捧新手段,于是微電影制作與運營應運而生。2010年12月,網絡視頻作品《一觸即發》上線,宣告微電影正式誕生。隨后,這一稱謂漸漸為廣大網民所接受,并逐漸成為各大視頻網站和視頻創作者的新寵。綜合來看,網絡微電影不需要太高的投資成本,加之制作周期短、效益回報快、傳播渠道廣,這些優勢是傳統的電影創作所欠缺的,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微電影便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壯大,很多電影創作團隊在看到微電影的巨大市場后,紛紛試水“微電影”的創作,為微電影的成熟奠定了基礎。據統計,僅在2011年,國內就有2 000余部微電影作品問世。隨著微電影的“井噴”現象出現,其質量參差不齊、內容不夠充實等弊端也開始顯現,社會上出現了許多質疑的聲音,但就整體而言,微電影全新的生產和傳播模式仍然在信息碎片化、注重視覺消費的當前環境下表現出不容忽視的發展潛力,深入探究微電影的創作特點及其傳播途徑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微電影概念界定
對微電影概念的界定,研究者大多有著自己的簡介和定義,雖然存在一些不同之處,但綜合起來,主要是指一種專門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的故事情節的,供人們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微時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規模投資”的視頻短片。微時放映主要指30~3000秒的完整故事情節放映;微周期制作一般為1~7天或數周;微規模投資多在幾千元至數十萬元/部。簡而言之,就是短、快、精,同時囊括大眾參與性、隨時隨地隨意性等特征。在當前這個多元社會,多元化觀點、形式、表達為微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多元化的創作主體。其創作產生之初,鮮少有商業力量介入,所以多是以創意類非商業視頻的形式存在,隨著商業力量的滲透,微電影開始了向“網絡視頻廣告”的轉變,其概念和定義也加入了新的要義。在不斷的發展與融合中,微電影的內容與性質更加多樣,形式的多元、豐富的內容以及貼近大眾的特點,成就了一場別具特色的影像狂歡。
2 微電影的創作特點
作為新興傳播方式,微電影在創作上與傳統影視有著極大的不同,其表現出自然性、商業性和自由性三大特性,具體如下。
2.1 自然性
微電影的創作,并不像常規的影視劇作品那么復雜,其更多的是靈活自然,既可以是絢麗的大片效果,也可以是業余卻熱情的獨立制作。無論是勵志奮斗,還是詼諧幽默,抑或唯美催淚,最講求的是打動觀眾。不可否認,觀眾在欣賞影視劇作品時,出發點便是尋求一種內心情緒的宣泄和情感的共鳴。對于微電影的創作而言,雖然缺少專業團隊的大制作,但恰恰脫離了明星效應和全方位視效,所表達的是一種洗盡鉛華、樸素自然的效果,從自然性角度出發,以純真的感情和經歷去叩擊觀眾的心弦。這便與觀眾現實的情感需求不謀而合。在微電影的創作過程中,無法像傳統影視作品那樣將故事脈絡完整鋪開,但卻能完整地制造出幾個強烈的矛盾點,或者意料之外的包袱,在這一過程中,自然法則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想要使觀眾在這些短暫的瞬間中準確理解創作者的意圖,微電影必須將這些瞬間貼近觀眾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來,所以在創作劇本、選擇演員、開始制作時,創作者一直堅持貼近生活,多選用業余愛好者或院校學生,在制作時也以“平民”創作意識為基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電影的性質,使其更加“草根”,人人可以參與,而不再是籠罩一種濃濃的神秘色彩。
2.2 商業性
在經歷了一段短小、親切、自然的制作歷程后,微電影在商業力量的推動下,逐漸成為廣告商開始不斷嘗試、不斷突破的新領域。通常情況下,投資方如果在微電影中涉及到廣告業務,便會在微電影中植入自身品牌廣告,或者以自身品牌為藍本創作一部相關的微電影,借此實現宣傳效果,最終獲得良好的廣告效益。在這種趨勢日漸盛行的情況下,微電影不自覺地具備了商業性,成為了一種“拍得像電影的更高級別的廣告”。例如,《一觸即發》《旁邊的陌生人》《愛瘋時代》等,這些商業定制微電影全部憑借極富創意的設計吸引觀眾,賦予廣告片更多的故事性和觀賞性,從而使觀眾能夠以飽滿的興趣觀賞下去。需要注意的是,在這類微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創作者需要一定的駕馭能力,通過緊湊的節奏和出人意料的轉折而讓觀眾欲罷不能。
2.3 自由性
不同于商業微電影的商業傾向,也不同于自然性創作表達,自由性微電影創作的自由度更高,涉及范圍也更廣。首先,自娛自樂。此類微電影的創作者只是出于一種興趣,他們在創作時可以任意設定劇本,完成創作后上傳,其內容并不觸及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而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和滿足。其次,嘗試實驗。此類微電影的創作者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他們希望以全新的視角、全新的演繹,顛覆觀眾的固有思維,從而實現自己的實驗目的。再次,公共傳播。此類微電影的創作者更多的訴求是在公共媒體上傳播,借此博取觀眾的認同。雖然是自由性的,但此類微電影的故事創作同樣重要。所以,創作者要在故事發展中制造沖突,這并不意味著為了矛盾而矛盾,而是要植入一種更深層次上的,大眾普遍認同的社會矛盾,借助類似的經歷,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
3 微電影的發展傳播路徑分析endprint
微電影之所以能夠獲得迅猛發展,成為一種社會現象,除了借助于網絡媒體技術的推動與時代需求的影響外,還得益于其自身全新的傳播形式、營銷手段以及多元化的內容與情感的表達。但拋開這些光鮮的外表,微電影也存在著突出的局限性,如播放時長短,故事情節、電影要素都難以完美展現;廣告植入過多,影響了微電影的純度,極易掉入廣告傳統套路等。如果不對其進行探討與突破,則難以取得長足發展。那么,應該如何做呢?首先,劇本創意是根本。在微電影數量大幅度增加當下,想要突出重圍,實現完美的整體效果,創作者必須以劇本為核心,做到故事張力性與畫面效果震撼性之間的契合,迎合觀眾的審美期待,如此才能使觀眾感受到強烈的沖擊感。其次,廣告植入方式是關鍵。微電影的廣告植入并不可以隨意植入,畢竟微電影與廣告最大的區別是以情節制勝。具體來講,廣告植入可以將企業的品牌巧妙地融散在情節之中,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產品信息,也可以根據企業品牌的特點來設計微電影情節。再次,專業化、規模化。目前,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草根”微電影作品。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在這個狂熱的“草根秀”現象中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稍有不慎,便會形成低俗化傾向。所以,專業的創作、運營與管理團隊是網絡微電影發展的必然選擇。
4 結束語
目前,我國的微電影產業尚且屬于新興階段,雖然憑借自身鮮明的藝術特征,獲得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一些現實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微電影靈活可控的特點,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堅持多方共贏,將個體與群體、藝術與商業完美結合,揚長避短、突破瓶頸。相信在未來,網絡微電影一定能夠成為真正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優秀藝術形式,成為人類文明創造的又一項精華成就。
參考文獻
[1]孫瑤.新媒介語境下微電影的創作與傳播[J].電影評介,2016(23):89-91.
[2]常江,文家寶.“微”語境下的“深”傳播:微電影傳播模式探析[J].新聞界,2013(9):40-46.
[3]李科.試論微電影的興起與發展[J].電影評介,2012(8):42-44.
[4]張永芳.網絡微電影的創作與發展[J].電影文學,2015(20):22-24.
[5]游中雪.微時代下微電影的傳播模式分析[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2(5):288.
[6]萬忠杰,張穎.微電影的本質與藝術創作[J].戲劇之家,2015(1):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