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加強“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在分析“90后”大學生思想特點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挑戰基礎上,提出了做好“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作者簡介]林德浩(1983-),男,漢族,海南儋州人,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15JDSZK012)(排版必須保留基金項目)。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1-0071-02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這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綱領,體現了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素質、如何培養素質這些根本問題的關鍵。隨著“80后”大學生帶著非議和肯定步入社會,如何對“90后”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高校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
(一)價值取向功利化色彩比較濃厚。新時期,一些諸如奉獻精神、為人民服務精神等主流思想觀念在部分“90后”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經降低,他們把掙大錢、做老板作為人生幸福的標準,更多的是關心個人前途,缺少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國家情懷。有的學生即便是加入黨組織,也有一些帶著“入黨有好處,如對自己的就業升遷有好處”功利動機。
(二)道德取向世俗化追求明顯加強。過去一直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大部分學生也把雷鋒作為自己的楷模和偶像,樹立為人民服務的道德理念。可是近年來,部分“90后”大學生產生偶像錯位,他們癡迷的不再是雷鋒或焦裕祿,而是崇拜當紅的影視明星和歌星。
(三)思維方式個體化傾向增強。“90后”大學生多數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在家里被視為掌上明珠,習慣了被寵愛和被包容。一些父母過度注重對孩子的物質投入,忽略了情感上的交流。這容易導致“90后”大學生缺乏團隊協作精神和責任意識,過分以自我為中心,在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上過于強調個人利益,有的甚至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
二、“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市場經濟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多樣多元多變。這些多樣多元多變在“90后”大學生這個群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他們不再像父輩那樣輕視經濟利益,而是用利益來衡量自己對社會和他人所做的貢獻,一旦發現自身利益與所做貢獻不能“等價交換”,便會變得消極怠慢甚至不做貢獻。
(二)西方錯誤價值觀念的滲透和沖擊。一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把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對手,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處心積慮傾銷其文化價值理念,企圖對中國實行“西化”和“分化”政治圖謀。特別是近年來,他們聯合臺獨、藏獨、民運分子、疆獨和法輪功等“五毒”分子,恣意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造成惡劣影響。“90后”大學生一般涉世未深,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價值觀,面對著表面上極具誘惑力的西方文化觀點和政治潮流,他們當中一些人容易分不清鮮花和毒草,做出和主流價值觀不同的甚至是錯誤的信仰和行為選擇。
(三)網絡文化負面因素的折射和影響。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期,既成性和可塑性非常大,在外來因素影響下極易發生變化。特別是“90后”大學生,他們很小就開始接觸網絡,通過交友和瀏覽新聞已經成為習慣。但由于網絡所承載的信息良莠不齊,一些不良社會思潮通過精美包裝后四處傳播,引起了一些“90后”大學生的思想困惑,混淆了虛擬和現實世界。
三、加強“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體現人文關懷。以學生為本,就是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提高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來進行。“90后”大學生普遍自尊心比較強,一味的批評指責只會使他們產生逆反抵觸心理。長期以來,高校教師總是把學生當作教育管理的對象,把自己當作課堂上和生活上的管理者,居高臨下向學生灌輸理論,沒有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相對而言是思想的消費者,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教育教學服務。當前“90后”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如果只采用單向度的強制灌輸方法,效果往往顯得乏力。從本質上說,教育活動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內在的精神交流活動,雙方的人格和尊嚴是平等的。“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是一種平等、共生的關系,無論是教育者還是教育對象都不存在霸權、支配和中心地位”①因此,高校教師要和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關系,給學生以人文關懷,“通過一系列的人文關懷,不僅有助于形成師生友誼,促進師生交流,而且,還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思想問題,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以情感感動學生,激勵學生”。②
(二)堅持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在經濟體制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高校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中去,注重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改進教學手段。首先,創造條件開展實踐教育,傳統的教育普遍重視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中心進行集中式教育,結果容易造成學生實踐體驗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弱化。只有通過實踐參與,學生才能學到真知識、出真情感和真能力。特別是“90后”大學生這個群體,他們身上缺少的團隊精神以及本身的依賴性、排它性和偏激性等必須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克服。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進一步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活動,使學生由觀眾轉變為主角,增強團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其次,要借助互聯網,開展網絡教育。高校教師除了利用課堂講授、課余活動等方式外,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思維,快速了解學生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思想動態和心理問題等。“互聯網上的各種論壇吸引著大家暢所欲言,集中體現著廣大學子的思想動態和關注熱點,應該成為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領域”。③此外,高校教師還可以利用手機、QQ或微信與學生開展交流,為學生提供單獨的心理咨詢、指導和幫助,實施個體化教育。
(三)堅持以“兩課”教學為主渠道,不斷加強和改進“兩課”教學內容和模式。隨著“90后”大學生成長環境的變化,他們對“兩課”學習興趣逐漸減低,缺乏學習熱情和動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兩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效果。首先,改進“兩課”教材的內容,使教材內容更加貼近社會現實和學生日常生活,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其次,建立教師培訓基地,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培訓,增強理論素質、道德素質和能力素質,提高教學水平。事實證明,高校教師學識淵博和多才多藝會使學生產生敬佩感和信賴感,并由此而產生歸屬感,增強學生凝聚力。再次,尋找“兩課”與專業課的結合點,激發學生興趣。“比如,在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的教學中,可以結合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關系講得更全面更具體,給學生以更多的啟發。在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中,則可以增加一些與公民個人相關的法律知識,促使學生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切身利益”。④最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要把過去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被動聽的教學模式改變為交流討論模式,多給學生發言和上臺演講、辯論的機會,等等。
[注釋]
①張耀燦,鄭永庭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9.
②王麗萍,袁云崗.激勵理論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和對策[J].河北學刊,2010(7):229.
③李鵬,王艷杰.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6):74.
④徐正興.論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J].高教論壇,2007(5):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