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貴富
摘 要:本文從社會學、教育學,以及兒童心理學方面做出一些探討,也從具體的家庭、社會、學校各方面進行分析,較系統的闡述了“學困生”的產生、現狀及消亡。對“學困生”的轉變提供了一些思維及方法。
關鍵詞:中小學 學困生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1
“學困生”,即以前人們常說的“差生”、“落后生”,現在為了不打擊這些學生的心理,就改用“后進生”,而本文選用“學困生”,也只是尊重事實的客觀性,僅只評價學生的當時情況,別無貶諷。
“學困生”是指在某一門學科或幾門學科因為各種因素造成學習困難,成績不理想的一批學生。如有的學生對某一科沒有興趣,厭學造成,還有的學生雖然用功,成績也不理想,還有的學生平時不錯,可考試總也不行等,最終失望,落入“學困生”的行列。“學困生”的產生,我們要沿著其成長軌跡去逐步探究,因為從入學到“學困”本身的發展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現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但事實上,由于經濟發展的緩慢和不平衡,大部分地區,特別是邊遠內地都面向考試,圍繞考試的指揮棒。發展趨勢,社會評價都重視考試成績,都圍著考試“轉”。如我市,所有小學名義上不考試,事實上都在考,比分數,比初中升入重點校、重點班的數量,以此來衡量辦學質量,畢業有考試, 升學有考試,入學有摸底,以此來分重點班,甚至班里排座位,高分前邊坐,低分后邊排。這在許多地方依然是主流,有考試就有高下之分,高分總是少數,那低分豈不就被判入“學困”之行列,從而影響了其它方面的發展。
拿小學來看,音樂、美術、勞動、社會、英語、手工技能、綜合實踐、科技課、語文、數學等課程全國統一,義務教育規定,所有學校,全部開齊開足,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但在實際落實中存在很多問題,很多學校根本無法實現。由于各種情況均不具備,故而在某一科,某一方面很多學生實在無法取得高分,處于“低分”階段,則也被打入“學困”行列。這本身就是學科配置沒有因地制宜,存在不合理所致。
由于觀念的不同,受傳統觀念影響,個人綜合因素的影響,有注重文化課的,如語文、數學、英語學得不好,則被打入“學困”。還有的學生行為、自理能力弱也被打入“學困”,可能智力還比較高也不管不論,反正只要孩子沒有按照家長、教師期望的既定軌跡去發展,則進入“學困生”行列。
其實,這往往忽視這些所謂“學困生”的其它特長、天分,正因如此,社會上的“特長班、補習班”便應運而生,愈演愈烈,經久不衰,在老師眼里的“學困生”,在特長班可能還是優秀生。每個人不可能總是盡善盡美,世間總有他的未知領域,這也符合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術業有專攻”就是這個道理。
綜合以上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影響學生學業造成“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錯綜復雜的。現我們根據其產生原因,從以下幾點談如何消除“學困生”。
(一)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我們要嚴把教師隊伍入口關,寧精勿濫。工人制造機械,不好可以回爐重新做,但培育人則不同,帶壞一個學生沒有挽回的余地,所以自身素質不好的教師只會誤人子弟。另外在教師中實行專職專科,使每一學生的特長,潛能最大限度的施展出來,同時要大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因為一個老師的愛心可以挽救一個學生,改變其一生。
(二)改變教育觀念
要想改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狀,就必須大力弘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的教育觀念。注重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狀元的特點,拓寬人才觀念,給每一位學生揚長補短的機會,只要善于發現,文化課最差的“學困生”也會是優等生。這樣的優等生多之又多,“學困生”則難覓蹤跡。
(三)轉變教育體系
首先,我們要在學科設置上找準切入點,靈活多樣,要注重從長遠利益出發。這一點,廣東省某市做出了大膽嘗試,它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到農村收入低,上大學困難,為了發展本地經濟,在某個村中學開設養殖專業,種植業,農機技能,維修班,運營業,農村經濟開發等面向農村實際應用的專業,上不起大學的學生,有志于在農村建立一番宏圖偉業的學生,學習了農村性專業,畢業后,找到用武之地,有搞養殖,種植的還有機修,維修,做運輸業的,當農技師的,栽花養草的,很多人過不了“獨木橋”,但在當地農村則成了致富帶頭人,贏得了“能人”,“博士”雅號,更帶動了本地區經濟飛速發展。
其實,從國情來看,農村資源多,人才貧乏,經濟落后,如所有農村像上述這樣培養人才,找準切入點解決農村經濟,這豈不是巨大的能源基地,人才市場嗎?這樣的教育體制豈不是我們的富國之路,強國之策?
其次,要對考試制度加以改革,消除因考試產生的“學困生”數量,由于考試制度的單一存在,尤其是考大學,時至今日偏遠貧困地區仍把上大學當作“跳出農門”的唯一出路,這樣勢必讓學校以“考試”為單一指揮棒,使文化課的“學困生”成了真正的學困生,由此也打擊了很多學生的積極性,自信心,造成了惡性循環。所以說,考試制度是“學困生”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要特別要求所有的教育政策的執行,教育理念推廣,實施能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出發,重點在落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