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云
摘要:本文以殘疾學生的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辦法,探究了殘疾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具體路徑。希望借助以下研究與探討能夠有效提升社會各界對殘疾學生教育問題的重視程度。
關鍵詞:殘疾學生 行為習慣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針對殘疾學生教育的特殊性,借助教育手段為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這里我們可以結合美國的“融合教育理念”,對殘疾學生實行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倡導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和實際情況為其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反對歧視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與此同時結合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特殊內涵,在教育對象上學校更要聯合家庭教育,通過教師、家長聯合教育體系的建立來共同助力于殘疾學生的教育工作,以實現對殘疾學生的全方位教育與引導,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概述
家校合作教學模式即在家長和教師雙方自愿參與的基礎上,通過各自優勢作用的發揮與對方就某一目標的實現達成合作共贏關系,并共同參與到目標決策的制定中來。與此同時,家校合作教學模式的實施是需要建立在家長和教師之間良好的溝通基礎之上的,以實現殘疾學生學校學習情況、家庭表現情況等信息的匯總,為殘疾學生下一步教育計劃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據。對于教師而言,面對殘疾學生家長所表現出來的教育特點要予以尊重,并借助自身專業的教育知識來對家長正確的殘疾學生教育方法、方式予以引導;對于家長來講,要在對殘疾學生家庭表現情況向教師進行詳細反應的同時,積極配合教師的教育工作,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做好殘疾學生學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延伸。
二、影響殘疾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因素分析
(一)經濟因素
大多數殘疾學生的家庭都較為貧困,受經濟因素的制約殘疾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受限。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殘疾學生不僅不能夠像正常學生那樣較為容易的負擔家庭的重任,同時更需要生活上父母對自己的照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父母的工作性質、時間和地點,對家庭收入形成影響。另一方面,父母除了要負擔家庭正常開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的費用外,還需要支付大量的醫療、康復費用,用于殘疾學生的后期康復。家庭經濟困難的現實和自身無法在行動上對家庭予以回報的矛盾心理,對殘疾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心理打擊,容易使殘疾學生產生自生自滅的消極生活態度,不利于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對殘疾學生的影響是多方的。一方面,家庭教育環境未形成。殘疾學生多來自于貧困家庭,其父母更是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文化知識水平較低,即便是一些家長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也大多為生活所累,而奔波于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的工作當中,沒有時間對殘疾學生開展家庭教育和行為引導。另一方面,學校教育環境有待改善。雖然大多數學生都是善良的,但也會有個別學生對殘疾學生投來異樣的眼光,在言語和行為上甚至表現出對殘疾學生的鄙夷。與此同時,殘疾學生受自身身體殘缺的障礙,在學習上會在各方面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性。學校良好學習環境的不完善,容易對殘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影響,從而不利于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殘疾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路徑
(一)社會幫扶
為促進殘疾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首先就要解決殘疾學生生活、學習上遇到的實際困境,在為殘疾學生提供方便的基礎上來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社會方面要加大對殘疾學生教育的關注程度,通過社會幫扶體系的建立,聯合政府、醫院、康復中心、特殊教育學校、社會愛心組織等部門的合力來為殘疾學生提供多渠道、多類型的幫扶服務。如,學校可以結合自身情況為殘疾學生減免部分學費;社會愛心組織可以定期向殘疾學生發放資金補助和愛心關懷;康復中心,可以定期免費為殘疾學生提供康復訓練。
(二)學校教育
學校是殘疾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行為習慣的養成情況。為此,首先,教師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及時的就殘疾學生的家庭、學校表現情況進行信息互換,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為每一個殘疾學生的教育工作制定科學的計劃。其次,學校要在全校范圍內構建學生之間彼此尊重、友愛、互信、互幫互助的氛圍環境,消除個別學生對殘疾學生的成見,使殘疾學生極大的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的集體存在感,以集體的力量來影響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最后,教師要結合殘疾學生的身體情況組織其與正常學生一起積極參與課外活動,更要結合體育教學來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體育行為鍛煉,促進其良好行為的養成。
(三)家庭教育
家長方面要結合自家殘疾學生的學習和身體狀況,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不僅要將殘疾學生的家庭表現及時的向教師進行反應,并聽教師就學生在學校學習情況的匯總以在對自家殘疾學生的教育問題上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更要在教師的幫助下,樹立正確的殘疾學生教育思想和方法,改變以往對其過于保護的心理,正確看待其殘疾的事實,要將其當做一個正常的孩子來看待,在行為上對其進行一定的要求,讓其明白只有自己在行為和心理上不斷的強大才能夠有效抵御殘疾命運的折磨。
參考文獻:
[1]楊茹,鄧猛.融合教育背景下西方殘疾學生家校合作的模式及啟示[J].現代特殊教育,2016,(12).
[2]牛爽爽,鄧猛.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殘疾學生社會支持系統探析[J].中國特殊教育,2015,(09).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特殊教育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