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摘要:從我國當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具體情況來看,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時,受教育教學條件的局限,導致思政課堂教育的效果不盡人意[1]。因此基于新媒體視閾下,如何實現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是高職院校當前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通過分析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現狀,探索出一條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途徑,希望能為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視閾;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有效性;提升途徑
基于新媒體視閾下,與信息化技術有關的產品與技術的普及與應用,不僅給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帶來嚴峻的挑戰,也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發展機會。因此在思政教育中,高職院校應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抓住新媒體帶來的發展機會,不斷改革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從而促進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一、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現狀分析
在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時,受以往應試教育中“一言堂”、“滿堂灌”的影響,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仍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課堂上照本宣科,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背離,課堂教學氣氛不濃厚,讓學生感到思政教育學習枯燥、沉悶,長久下去,無法激起學生對思政教育學習的欲望。加上以往的教學均以大班授課的方式來呈現,在同一個時間、教室內學習的人數較多,導致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能有效掌控課堂紀律,也不能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使得部分學生被忽視,導致知識內容的傳授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此外,在進行思政教育中,因思政教育本身的特點,內容學習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并不熱衷思政教育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教師布置的任務,部分學生甚至是不會做任何有關的課堂筆記,翻閱專業書籍,不利于課堂進一步教學[1]。
二、基于新媒體視閾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有效性提升的途徑
(一)網上教育和網下教育有機結合
基于新媒體視閾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應認清教育形式,以平等的姿態進入到思政教育教學中,通過網上教育和網下教育有機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政治品德[2]。例如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新媒體的發展機遇,建立QQ群、微信群等師生交流平臺,向學生宣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社會輿論主流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觀點以及“中國夢”等知識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精神層面的洗禮,繼承與弘揚社會正能量。此外,教師還需與學生面對面談話,進行溝通交流,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并給予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取長補短,克服困難,從而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
(二)創新思政教學內容
在新媒體的背景下,信息傳遞、更新的速度較快,教師必須要具備收集、整理與分析新的學習信息能力,將新的有效資源整合、優化,并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通過網絡平臺傳遞給學生,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內容才能親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具時代感。此外,為了彌補舊教材的不足,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具體需要,精心設計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并且在課堂上還需為學生給予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建議,加強與學生的互動[3]。
(三)建設校園網絡文化
在新媒體視閾下,對于學生接受文化的方式應有所改變,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運用新媒體創設與開展網絡文化建設,在校園網絡平臺中定期更新對學生起到積極影響的思政內容,以潛移默化的形式來影響學生[4]。例如為了隨時將“好聲音”、“正能量”及時傳遞給學生,將網絡文化建設與“服務育人”有機結合,滿足學生日常學習的需要,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某高職院校以“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最美校園落地生根”為主題,組織開展“點贊身邊好人,講述珞珈故事”的活動,并設計制作大拇指的水晶點贊杯與具有活動標志的網絡GIF動圖,通過全媒體手段宣傳身邊好人憑借榜樣示范力與故事感染力來觸動學生的心弦,通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激發校園正能量,讓整個珞珈山充滿著催人向善的氣氛,聚集著引人向上的力量。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是社會的接班人與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需要立足于科技浪潮,更需要更多的接受正能量,因此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中,需創新思政教學內容,通過網上教育和網下教育有機結合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思政知識,并建設校園網絡文化,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讓思政工作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杜曉輝,劉志紅,嚴佳,等.淺談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體視域下的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4(8):189-189.
[2]麻麗.新媒體視域下如何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6,5(5):10-11.
[3]李世桐.關于新媒體視閾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有效性提升途徑的思考[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6(17):133-133.
[4]王璐,高凡.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策略探討[J].統計與管理,2015(12):143-144.endprint